开头:
论点一:历史与借鉴: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点二:实践与融合:“模拟自然”在各领域的开展
产品服务层面:从“摇篮到坟墓”到“摇篮到摇篮”
生活方式层面:“个体消费”到“共享协作”
生态环境层面:从“征服自然”到“修复地球”
社会公平层面:从“商业驱动”到“人文关怀”
论点三:价值与引领:迈向“天人合一”的新设计范式
结尾:
正文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资源问题成为当下应该解决的大问题,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缓解当下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当前人类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建立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此前背景下,2025世界之都大会以“生生不息: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为主题,正是与可持续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将“模拟自然”作为可持续的设计途径与设计范式逐步走向“天人合一”的设计生态伦理,助力产品系统发展、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社会公平和谐并为社会创造长远价值。
一、历史与借鉴: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战后,伴随着全球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消费能力的跃升,以商业主义为核心的设计风格应运而生并风靡世界,这种空前的繁荣背后,是一个深刻的文明悖论:人类经济的指数级增长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人类长期奉行的是一种“线性索取”模式,这种对地球毫无底线的透支,最终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形式宣告了旧模式的不可持续,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对生态问题的认知逐步走向系统与深化,正如从《寂静的春天》揭示化学农药对生态链的破坏,拉响了生态危机的第一声警钟,到《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定义了“可持续发展”,凝聚全球共识,为如今的“可持续设计”提供了核心理论与实践基础,而2025世界之都大会以“生生不息”为主题,正是对可持续设计的有力回应,我们应该为当代人及后代的利益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整体性思考与行动来确保未来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与融合:“模拟自然”在各领域的开展
2.1产品服务层面:从“摇篮到坟墓”到“摇篮到摇篮”
产品的可持续设计的提出不仅仅赋予物品以形式与功能,而是以一种再生系统,通过共享、租赁、再利用、修复、翻新和回收等方式,尽可能延长产品和使用材料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废物和资源消耗,构建良性的循环经济的模式。例如将咖啡渣烘干后,与回收塑料瓶制成的聚酯颗粒混合,再纺成纱线,而作为织物高出棉布200%的速干性能和出色的除臭功能,使生活垃圾不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用完即弃”消费逻辑彻底转变为“用完再生”生态伦理,真正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循环。因此,设计不再是赋予物品一个固化的形态,而是为其规划一个动态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2.2生活方式层面:“个体消费”到“共享协作”
设计是生活方式的反映,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引导着设计的发展方向。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实现设计可持续,实则是对可持续行为的设计,其关键在于让可持续行为变得简单并且适应现有的行为模式,这样可持续行为才会渗入人们的生活。例如“15分钟生活圈”的提出,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与城市的可持续性;“再造衣银行”通过旧衣回收,从“再设计”角度出发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们对再造衣的行为有所改观,构建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设计依赖于既定的生活语境,但又通过创造改变生活方式,通过融汇西方系统创新与思辨设计的方法论,结合东方意境美学与节制伦理的智慧,二者交织形成“新生活设计”范式。
2.3生态环境层面: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再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与利用,已经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无疑成为设计学科应重视的问题。人类不应该守着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而忽略以生物体为中心的同理心,需通过关联性设计建立起人和生物体共同生存的绿色家园。冈特·鲍利提出的蓝色经济理念,摒弃传统掠夺式开发,转向可再生资源利用、海洋保护与循环生产,旨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的有机统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2.4社会公平层面:“商业驱动”到“人文关怀”
设计不仅仅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和舒适,还应致力于改善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帮助弱势群体。社会公益设计是一种关注社会公平的可持续设计形式,旨在通过设计手段为贫困人群、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减少社会不平等,为人类整体福祉作出贡献。例如,日本建筑师坂茂通过使用生态建筑材料设计的纸质应急避难所,帮助海地、卢旺达或日本等受灾严重的国家里一无所有的灾民,快速搭建临时性住房,具有极高的功能性的同时,还能够以环保方式帮助到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人们。因此,设计实践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服务,更是一种道德责任的体现
三、价值与引领:迈向“天人合一”的新设计范式
“设计即责任”意味着设计行为不仅创造形式与功能,更在无形中塑造环境、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设计师必须超越“美学与效率”的范畴,承担起生态与社会伦理的主体责任。帕帕纳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将环境责任引入设计领域,批判其消费主义倾向,强调设计的生态责任和社会伦理,认为“设计必须具有社会和道德责任”。在此基础上,“天人合一”不再是古老的哲学理想,而是可触摸的现实,一种在高度发达的文明基础上,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有意识、引领我们在满足人类利益的同时,扩展人类的生存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在今世界面临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也共同面临着众多挑战。2025世界之都大会将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不同气候的人们汇聚于此,正在为一个共同的信念而努力,试图找出与地球永续共存的设计发展之道,“模拟自然”作为人类对未来美好期望设想的方法;“天人合一”理念加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人类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意识形态,共同倡导并推进健康美好生活为宗旨的可持续设计,承担“设计为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在未来,设计师将不再是形式的创造者,而是系统影响的引导者、可持续文化的倡导者、生态正义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