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题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意义。 — 164-江大—黄嘉怡的回答

此次会展以“生生不息”为题,深切关住与人有关的一切的可持续发展,将“人-环境-社会”视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以设计作为驱动力,使其正向循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而“从模仿自然到天人合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手工艺时期到工业化的出现,再到当下互联网AI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之而来的出现许多伦理矛盾,以设计伦理为视角,通过设计战略的反思与前瞻,创新方法,关联性协调人与和人有关的一切的和谐共生方式。

一、以绿色设计推动人与自然相和谐

展览提出设计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引擎,构筑“生产-消费-再生产”生态链条。与之对应,绿色设计提出的3R原则:减少-再利用-再循环,从生态角度出发,关注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浪费,力图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里也能体现出取之与自然用于自然的生态理念,在明代计成的《园治》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园林造景的美学标准,探索模仿自然的方式,体悟自然与人和谐共生之美,也能为当下面对城市空间占据转化到生态嵌套提供新思路。

绿色设计的理念通过产品与服务体验流程的设计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与认知,引导消费者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反观美国商业化设计中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在促进消费的同时使消费异化,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不良社会风气。设计师在设计中有责任平衡商业与公益,推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循环共生,可持续发展。

二、以设计伦理引导可持续发展

以生生不息为目标,通过设计使“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调共进,形成互为的循环系统。随着绿色设计的发展,设计推向更宏观的人类社会生活,可持续设计在绿色设计关注产品本身和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生活方式的可持续,以人为本,关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与社会稳定,并逐步从物质转向非物质。维克多-帕帕纳克在 《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也提到:设计应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富裕国家和精英服务,并关注到第三世界国家;即要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要考虑到残疾人和少数群体,设计为保护有限的地球资源而服务。

可持续设计不但是自然的可持续,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兼顾子岁后代永续发展。并以包容性视角与人性化关怀赋予产品温度。例如菲律宾的“一升光”项目,通过在顶棚挖洞嵌入一瓶水,将阳光折射到室内,以低成本且可随地取材的简单方式,解决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的用电问题。

三、以关联性设计引领社会创新

“生生不息”作为全人类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下。强调以设计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关联性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合作,将人类及非人类行动者、行动体以及他们被社会认知与理解的物质集合体视为统一生存实体,将人类社会嵌入自然生态共同演进,所以有关用户都参与到系统中来,设计师成为促进者,以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共生的动态目标。

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设计成为搭建系统性服务体系的桥梁,设计师成为战略家,链接不同领域跨学科交叉解决实际问题。在乡村振兴的中国智慧中,以发展乡村文旅促进城乡互嵌融合,城里人旅游放松体验乡村文化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并运用大数据数字平台搭建,构建“资源互链模式”。如安徽尚村的“竹蓬乡堂”项目就地取材,用环保材料竹子对废弃老宅的重新设计,乡堂由设计师设计当地村民共建,凝聚村民关系,同时其特色文化空间也成为乡村旅游打卡一大看点。

从最初的生存设计到演进到当下,设计的方式和内涵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深化,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文明的动能。推动人类发展生生不息。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