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数十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局部战争层出不穷。从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预测地球承载极限的危险,就警醒我们重新考虑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重要性。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生态设计经历70年演进,从攫取挥霍自然资源,到模拟自然的生态设计,再到提高自然利用率的非物解决方案,而到现在我们该更深入更彻底向天人合一进发,即此次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所提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网络中的人与自然共协设计”“三生协同”。既回应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也描绘未来蓝图,即前往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设计。接下来,我将从人类伦理更新,社会产业范式转型,“天-地-人”系统重构三个角度探究该大会“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展望的意义。
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从人类角度本质上是将自文艺复兴就发展至今数百年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更新为为“以人,其他生物,自然共同的生命共同体为本”的一场伦理更新。如Tony Fry所说”我们不应抱守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而缺乏以生物为中心的同理心设计。”
观设计发展史,从上世纪60年代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首次提出为少数人,为生态,为自然资源设计的设计伦理,到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再警告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与发展危机,都体现出在当下为人与生态共同的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为人,为人类长远利益的设计,奠定这场人类伦理转换的基础。
而这以大众设计伦理的改变为基底的更新,正是大会上娄永琪教授所提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同”中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并继而与可持续设计的追求相互促进。设计与生产活动直接为体现人们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服务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变革。因此从设计伦理,生活方式的变革上直接影响并引领着“生命网络中的人与自然共协设计”,并成为其驱动力。
在天人合一的路上,除了人类自身伦理更新,还需要社会产业范式的转型提供切实作用力,即从“生产-消费-废弃-再生产”的线性经济转型为“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经济。以材料再生,产品服务系统,分布式制造,社会创新设计等重塑当前产业链条与社会生态。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显示,转向循环经济可使全球材料消耗降低32%。
在过去,我们线性消耗资源,开采利用地球资源,将其变为人类物资并流通。更甚有随消费时代的兴起诞生的有计划废止制,盲目追求产品的迭代更新带来的销量增长,加速了资源枯竭。而随着我们已逐渐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我们经历绿色设计阶段,生态设计阶段,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但这些措施也还只是延缓并不彻底。如LCA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即对产品生产,输入,输出过程进行潜在环境影响评估,虽然能在产业链找出不同环境影响环节,并进行设计优化,但本质上还是在线性消耗模式上打补丁,无法真正达成可持续。
因此大会“三生协同”当中的生产正是呼吁我们当下应该打破传统模式,以社会创新式可持续设计,从商业模式,产业链条,服务系统等一系列方面来重构社会与产业的循环模式。如本次大会的入场通道为运动鞋塑料回收再生制成的跑道,美国埃普塔的绿色包装供应链解决方案,Patagonia服装品牌不仅使用有机棉,回收聚酯等环保材料,更在销售当地以“Worn Wear”构建修复和循环旧衣的新消费模式,都展现了可持续设计在产业端的落地成效。
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约翰·萨卡拉在本次大会上呼吁:“设计师的一个新使命就是用AI赋能生态修复。”当下,Web X,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再造,数字打印等各类技术发展,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正是强调“技术应该被重新定义为环境修复的工具”,将ai智能技术赋能生态修复,以直接手段达成“三生协同”的生态,而不是如工业1.0和2.0,建立在消耗环境之上。如腾讯ai种树系统,根据植物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建模,建立起模拟气候环境和作物生长的仿真器,来使种树治沙等生态修复方式更具成功率和效率。
而简单的技术应用只是表层,是“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同”的分点攻坚,是更深层的是“协同”,是将上述生活伦理,社会产业范式,与技术赋能生态修复,三者结合,发挥生态智慧,对整个“天-地-人”生态系统的重构从城市尺度构建循环共生有机体。运用关联性设计思维,将人类,非人类行为体以及被认知的物质集合视为统一生存实体。对于“生态生产生活”这三者,以人们生活方式的伦理认识为基,重构社会产业文明过程中,修复生态环境,达成可持续的循环共同体体,自然与文明的共生网络。如“生态博物馆__”__式城市更新设计,平衡城市多方面利益体,以动态方式与立体模型,保护城市遗产或城市生态,既与城市生产生活交融互动,又维持动态系统平衡。又如俞孔坚教授所倡导的”海绵城市“,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此次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协同”为主线,倡导推动以新时代可持续设计推动由人类中心论到关联主义的伦理更新,由线性消耗到循环共生的社会产业范式转型,浅层技术赋能生态修复加深层三者协同的生态系统重构。展望未来可持续设计的升级与应用,并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变局,呼应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充满希望的中国方案,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