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可持续设计,讨论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题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
结构:总: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可持续设计的新范式
一、可持续设计的困境:旧范式的局限性
二、 践行“生生不息”的设计之道
1.从线形消耗到循环共生:践行“新3R原则”
2.从空间占据到生态嵌套:践行真正的“关联性设计
3.从技术应用到系统修复:实现帕帕纳克的社会生态理想
三、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美好景愿:天人合一
2025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以“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为主题,标志着可持续设计范式的深刻变革。这一理念不再局限于对自然形态的浅层模仿,而是转向追求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推动设计从单向消耗的线性模式向循环再生转型。维克多·帕帕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设计》中提出的设计伦理,强调设计应服务于社会真实需求与生态责任,为这一范式提供了理论根基。如今,设计正从孤立的产品思维迈向系统思维,以“关联性设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重新定义设计在文明演进中的角色——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修复生态、融合文明与自然的桥梁。
一、 可持续设计的困境:旧范式的局限性
在工业革命时期,现代设计奉行“形式追随功能”,致力于推动大规模生产与消费。这种模式在创造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的透支。直至20世纪中后期,在环保思潮兴起下,设计界开始反思。维克多•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率先对此进行批判,呼吁设计应肩负起伦理与社会责任,关注资源的有限性与全人类的真实需求。他的思想为可持续设计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标志着设计从盲目服务消费转向对自身角色的深刻审视。然而,发展至今,主流“绿色设计”至今仍未能完全摆脱旧有体系的束缚,多停留在一种“更少”的改良层面——更少的能耗、更少的排放、更少的浪费。它侧重于通过效率提升和末端治理来优化现有的线性系统,却未从根本上撼动“索取-制造-废弃”的核心逻辑。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其固有的线性思维,以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忽视了人类作为生命网络一环的共生关系,以及其对技术解决方案的过度迷恋。
二、 践行“生生不息”的设计之道:可持续设计的三大转变
2.1 从线形消耗到循环共生:践行“新3R原则”
传统的“3R原则”是线性经济思维下的优化工具,而“生生不息”的理念则推动设计迈向彻底的循环共生,其核心是拥抱 “新3R原则”——再生、恢复与共享。这意味着设计的目标不再是减少对环境的伤害,而是要主动成为创造积极影响的驱动力。再生,要求设计像自然一样,不仅消耗资源,更能滋养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如通过“再生农业”设计使土壤愈发肥沃;恢复,强调对已受损的自然与社会系统进行主动修复,如通过“海绵城市”设计治愈城市的水文生态;共享,则通过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从占有权转向使用权,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消耗,如共享出行平台与工具图书馆。这一转变旨在构建一个废弃物即营养、万物皆可循环的共生体系。
2.2从空间占据到生态嵌套:践行真正的“关联性设计”
“生生不息”的设计强调 “生态嵌套”——将人造环境如同鸟巢般,精巧地、无侵入地嵌入既有的生态系统。这要求我们放弃主宰者的心态,成为生态社区的一份子。建筑史上,赖特的“有机建筑”主张建筑应从场地中生长出来,是早期的探索。今天,这种思想在关联性设计的框架下得以深化。它意味着任何一个设计决策,都必须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社区文化及全球生态的复杂关联。例如,一栋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计算其能耗,还要计算它是否与当地生态环境是否融合,如何不破坏当地生物种类的生存,以及建筑自身的和谐。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设计维度的体现——局部与整体、人与自然的命运紧密交织。
2.3从技术应用到系统修复:实现帕帕纳克的社会生态理想
在“生生不息”的范式下,技术的角色从目的转变为工具,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先进性本身,而在于其应用的系统修复目的。这正践行了设计思想家维克多·帕帕纳克所倡导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的理想——设计应服务于社会公平与生态完整,而非纯粹的商业利益。这意味着,卓越的设计重点从创造诱人的消费单品,转向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支撑系统。例如,通过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来修复水系统,通过社区堆肥方案将废弃物转化为滋养土地的养分来修复土壤系统,或为弱势群体设计真正赋能的辅助设备以修复社会肌理。在这里,技术是谦逊而有力的媒介,设计的终极使命是引导人造世界与自然系统达成和解,并主动修复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后果。
三、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美好景愿:天人合一
“生生不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古老智慧“天人合一”的现代转化。它不是一个回归原始的浪漫幻想,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的协同进化。在这个愿景中,城市不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能够呼吸、生长和代谢的有机体;产品不再是短暂的消费符号,而是在生物循环或技术循环中永续流动的营养物质;设计者不再是世界的塑造者,而是生态系统的守护者与协作者。2025年世界之都大会的主题展,正是这一景愿的集中呈现。它告诉我们,可持续设计的未来,不在于我们能为自然做些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意识到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以此为前提去思考、去创造、去生活。从模拟自然的形式,到领悟“天人合一”的精髓,这正是设计在21世纪所肩负的最崇高、最紧迫的使命——引导人类文明走向一条真正生生不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