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题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意义。
总:首段:背景(全球生存危机问题+如何面对)+材料(分析+评价)
分:
一、破局与立新—驱动产业与生活方式重构(设计从促进商业消费到重构可持续生产与生活方式)
二、返璞与归真—重塑设计价值与伦理责任(设计从以人为本拓展至生命共同体)
三、融合与超越—探索可持续未来的新路径(东西方观念、科技与人文融合等等探索)
总:展望未来设计(设计师应该怎么做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等全球生存危机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可持续设计与生态设计从技术工具的层面,提升至指导全球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战略核心,从根本上重塑我们与自然、与世界、与未来的关系,不断探索可持续未来的崭新路径,才能推动人类构建美好社会。
在此背景下,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会以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为主题,以上海这座正处于深刻绿色转型中的国际大都市为现实舞台,通过“设计”这一创造性媒介,将东方智慧贡献于全球对话,展现了中国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贡献,“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不仅是一场展览的主题,更是人类在新时代寻求应对共同面对生存危机的路径探寻。
一、破局与立新—驱动产业与生活方式重构
设计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二战后,工业化加速与消费主义盛行,设计曾一度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商业的工具。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于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的针对设计行业过度追求形式美学而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进行系统性反思,奠定了可持续设计的思想基石。如今,设计已然转化为倡导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手段。设计实现从“造物”到“谋事”的转变,设计对象从具体的产品,扩展到系统、服务、体验和策略,旨在解决社会性、全球性的复杂问题。
正如大会中所倡导的理念,“生生”,是一种新愿景、新路径、新关系,即设计不再只是消费的推手,而是推动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的引擎。这表明设计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循环经济理念可以通过材料再生、产品服务系统(PSS)、分布式制造等重塑“生产—消费—再生”的完整链条,从而驱动产业与生活方式的重构。
以腾讯所推出的钢渣固碳鹅为例,其以钢渣这一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捕集的CO₂为核心原料,将沉重的废料与温室气体等环境负荷,转化为承载故事与善意的文创产品,将可持续理念嵌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记忆中。它不再是一件普通的商品,而是一个关于循环、再生与希望的体验载体。
由此可见,从宏大的产业循环系统到一件小小的文创产品,设计正驱动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成功破除了旧有发展模式,创立了产业与生活方式协同共生之新,并将我们带向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二、返璞与归真—重塑设计价值与伦理责任
现如今,设计早已是多元而复杂的时代,其所面临的核心命题不像以往只为解决简单的造型和功能性优化。设计师所具备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简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面向于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性问题,这类需求需要我们看到第三世界的人类,同时还有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石油泄漏、日本核污染),设计师的职责方向从以用户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和生物体为中心的设计范式。
正如大会中所倡导的理念,“生生”,首先是一种新伦理,即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技术进程,更是社会进程。它要求我们在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协同中,探索更为健康与和谐的生活方式。正如总策展人娄永琪教授所言,设计应成为“推动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的引擎”。这要求设计决策必须将所有生命形式的福祉纳入考量,其伦理关怀从人类共同体拓展至整个生命共同体。这正是设计在价值层面的“返璞”与“归真”。
以俞孔坚教授的“海绵城市”理论为例,其将“土地当作生命系统”,把规划的起点从开发边界移至生态底板与公共性,用最小代价恢复城市的自然过程与社会日常。正是这样一伦理观的伟大实践。
因此,设计过程必须摒弃单纯的功利观,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必须内置伦理思考,权衡人类自身利益与其他生命体共同利益,实现万物共生。
三、融合与超越—探索可持续未来的新路径
设计是关注未来的;具有前沿性与预测性,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会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相互交融,为世界创新的设计提供更多、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设计需要融汇东西方的智慧精华,贯通科技与人文的学科壁垒,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全新路径。
此次展览的主题从中国“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哲学传统中汲取营养,为自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原型,呈现生态设计70年的演进与未来愿景,提出了一个更具整体性、更富生命力的发展视角,呼吁设计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生生之理”的智慧指引下,不但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更要扎根于本地语境和文化,从而不断开创人类文明与自然共协的新篇章。同时,大会强调:技术是如何在生态伦理的指引下,被重新定义为环境修复的工具,实现从治沙造林、土壤修复、河流复育到AI赋能的生态恢复,展现跨学科合作重建“天—地—人”关系的可能。
以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为例,该项目将现代海洋生态学与古老"海堤-农田-渔埕"智慧相融合,创造出顺应潮汐节律的生态护岸。这超越了硬质工程对抗自然的传统模式,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开创了以生态引导修复的新范式。
因此,可持续的未来不止于形态的模仿,更在于追求精神与系统层面的和谐共生。未来的设计必须从单一专业走向跨学科协作,以科学与研究为基本,融合技术经济需求并始终秉持道德与人文关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可持续的未来。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的当代语境下,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文明的动能。大会以落幕,但“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探索永无止境,当代设计师都应该成为“生生不息”的践行者,不断拓宽设计深度和广度,秉持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理念,将设计介入到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重塑进程之中,共将将今日之设计蓝图,转化为明日之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