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题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意义。 — 江南大学-金的回答

总:设计与可持续设计,展会倡导理念

论点一:生产(循环经济与产业创新,可持续设计,关联性设计)

论点二:生态(城乡交互与生态文明,社会创新,乡村振兴)

论点三:生活(中国未来设计教育趋势),通过跨学科合作(设计教育)

总:未来计师应该怎么做,寻求设计新路径,担负设计责任

随着人类认识和设计探索的深入,人类实现可持续设计的方式还会不断涌现,不少设计师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在人——社会——环境之间 协调发展的机制,最终实现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本次展会的未来愿景。

论点一:探讨历史社会问题与当代社会发展形态,构建社会生态共生

生产(循环经济与产业创新,可持续设计,关联性设计)

《我们的共同未来》一书中指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施;而在60年代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中同样体现,其书通过对关乎世界未来的五大因素——世界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趋势发展研究也可以表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愈发严峻,我们正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

由此可见,人类对于全球化生产消费的过度依赖,对于社会生态学方面是一场灾难,我们不应报守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而缺乏更加以生物为中心的同理心。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用设计唤醒人类”去未来化“的意识,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以支撑未来社会。

当今世界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等问题不仅对社会生活,公共健康,乃至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消费行为带来巨大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复苏,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巨大机遇,也为现代的绿色设计和关联性设计指明了方向。

通过整个人类及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部的行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实践导向的关联设计,是一种受伦理驱使的设计探求,关联主义可以帮助重建我们和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地球之间的亲密联系,这暗示着我们已经不再执着于人类中心说,而将目光转为人类长远利益即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等问题。从当前的设计伦理角度来看,还要考虑第三世纪的人民,以及生态,自然资源等目的。

展览的理念“生生”首先是一种新伦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技术进程,更是社会进程。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设计”是设计界对于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断寻求变革的实践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对象从物质向非物质,目的从以用户为中心逐渐向人的精神和物质,可持续设计的范围也从自然社会上升到自然与人文社会相结合的阶段,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到社会创新设计的阶段。

例如Pimoj新型药片,其灵感来源于人体器官,药片的形状使人一眼辦识这是针对什么症状或者对应那个部位的药物治疗。这一设计对于孩子来讲,奇特可爱的形状会降低他们反感药物的情绪;对于老人来说,由于记忆力、视力下降,使得需要通过说明书来识别药物,但是这种药丸的出现可以相对减少这种不便;对于育障人士来说,只需要通过触感便可以知道药物的类别,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设计 “大众化”,目減少了不必要的资源开支,实现可持续性设计理念。

因此,坚持可持续设计可以实现具有凝聚力与良好环境相结合的社会,我们倡导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构建新的幸福观。

论点二:设计理念从单纯的“形式服务功能”,向系统性、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的深刻转变

生态(城乡交互与生态文明,社会创新,乡村振兴)

· 从设计史的角度看,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第一次在设计上确定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柯布西耶将这一理念推向极致,而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这一理念的教育和实践,其“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形式服从功能”虽然是现代主义的基石,但也因其过于绝对而受到后续思潮的挑战和补充。在这种争论下,设计变革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等思潮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还需要与使用者产生情感连接人性化,装饰性的设计范式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运用和接受。当今时代,人们对“功能”的定义更加宽泛,人们更加关注社会议题与未来趋势,这体现出设计不是孤立的艺术运动,而是社会变革与文化更新的重要方式。

在本次展览“城乡交互与生态文明”对话中,辛向阳教授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一对带有两级分化意味的概念,但设计应该超越这种对立,聚焦于我们如何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无论是戈壁滩上的社会创新,还是城乡间的文化交融。

面对乡村发展的复杂问题,设计不再局限于单一物件或空间,而是作为整合多方资源、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平台。发起于2007年的 "设计丰收"项目是这一理念的先行,2025WDCC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同城活动“设计丰收·乡约车墩——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的创新之径”在车墩镇如心社举行。它旨在"发掘乡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潜力,促进城乡交流和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发展到“设计丰收3.0·车墩创新生态联盟”阶段,致力于打造聚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力量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转向 "循环经济+众创社群" 的新范式。东华大学的"时尚乡村" 实践也是跨学科协作的典范,通过"全国联合毕业设计"等平台,联动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形成青年赋能乡村的"沉浸式"实践模式。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进化:从关注造物到构建生态系统。从提供解决方案到赋能共创过程。核心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基,通过设计创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重塑其美学价值、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

论点三:设计教育正在从“物的设计”走向“人的设计”,再走向“系统与社会的设计”

(中国未来设计教育趋势,跨学科合作设计教育)

针对展览“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应该更多去思考未来需要什么类型的设计人才。立足生态意识,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与实践场景,为人类未来存续的时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设计变革正在兴起,展览“从技术应用到系统修复”,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表明中国设计未来发展将更注重学科交叉,设计学科正朝着高度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回溯历史,早在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就在有意无意地与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如设计与蒸汽技术结合成为蒸汽机引领工业革命、与电子信息技术等结合进入信息时代等,设计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前提下一直在尝试多学科融合,如今的跨学科合作,是在传统设计教育延续上的推陈出新。

设计作为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综合编织网,可以整合这个时代对应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此解决人类多方的需求,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并且让这些人享受更好的生活。顶尖高校已先一步践行了这一理念,2024年剑桥大学增设设计综合专业——结合建筑学,工程学与材料学,是人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2025年同济大学“增一停三”是应对学科专业日趋交叉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水平、宽口径设计专业人才的切实举措。着力培养具备国际前瞻视野、系统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设计领导力的世界一流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是中国对未来创新人才发展的展望。

纵观设计史,顶尖设计院校始终在引领行业发展方向。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技术变革浪潮,现代设计已从“美的艺术”走向“系统与社会的艺术“,这也预示着中国设计教育正在进入”跨界融合“的时代。

“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不仅是一场展览,更表明在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难以协调时,需要全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消费者本身自觉的环保意识,也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方面予以推进,更需要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清楚我们目前真实当下的环境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更加清楚设计的价值,担负起“设计为更好生活”的社会责任。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