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题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意义。 — 江南大学-张晓澄的回答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产消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产生的生态问题也成为非单一国家的、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严峻挑战反复提醒人们珍惜仅有的地球生态资源。2012年中共十八大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了新时代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看待生态问题,谋求和谐共生,以中国智慧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2025世界之都大会的主题“设计无界,生生不息”彰显了设计在全球化生态问题当中的主动性,说明设计已打破了行业边界,不被单纯的造物桎梏,转而成为以系统设计、服务设计、关联性设计等为手段的全球化治理新路径,在设计层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一、“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共生”:塑造平衡的循环系统

自美国的“有计划废止制度”推行,设计围绕如何满足人的消费需求为中心,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珍惜,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人们开始对用后即弃的线性消耗模式进行反思。帕帕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洞察到设计应认真考虑地球有限的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地球资源服务。自此,设计伦理开始关注设计中的资源重复利用问题。

展览的核心板块“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共生”,展示了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材料再生、产品服务系统(PSS)、分布式制造等重塑“生产—消费—再生”的完整链条,是对工业化生产造成的资源单向流动这一困境的回应,不仅关注产品的生产消费、更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考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为宗旨,是塑造生产、生态、生活三者平衡的循环系统至关重要的推手。

在建筑设计中,循环系统也体现出具体的实践:北京冬奥会采用“退役”的集装箱作为运动员的更衣间,可自由拼接拆卸,满足赛时、赛后需求。集装箱改造更衣间不仅在造价方面较新建降低40%,在赛后还可无痕移除,再投入公共设施继续服务,体现出临时建筑的循环可持续解法。

二、“从空间占据到生态嵌套”:重构关联的共生有机体

现代主义设计奉行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长期遵循着功能分区和效率优先的法则,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割裂,满足了人类聚居的需求却将人与生态环境隔离开来。这种隔离违背了天人合一的规律而必然走向统一与关联,关联性设计由此产生。关联性设计旨在重新将人类及非人类行动者、行为体以及他们被社会认知与理解的物质集合体关联统一起来,重建我们与生机勃勃的地球之间的亲密关系。

与自然共呼吸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有机现代主义中就曾对其有过尝试,莱特在他的流水别墅当中强调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他使用当地砂岩砌筑墙体,将瀑布引入建筑内部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展现出空间的流动性,是对生态嵌入人类生存空间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

现如今,单体建筑当中的绿色设计实践已不满足生态社会构建的需求,而迈向区域性的整体性的生态系统重构。本次展览的“从空间占据到生态嵌套”更深层次、系统地探讨了城市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问题,并对其做出了方法论的回应,从生命化基础设施到社区代谢闭环,从建筑表皮到乡村振兴,展现城市如何转化为社会与生态共生的有机体。这表明设计不再是单纯地塑造静态的生存空间,而是重构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关联的、共生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哲学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生动体现。

三、“从技术应用到系统修复”:赋能自然的生命网络

科学技术对于自然生态是一把双刃剑,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在设计上对技术的利用始终以满足人类福祉为目的,而以牺牲生态系统健康为代价,科技往往以一种负面的姿态介入生态环境,其体现出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对自然生态的利好方面逐渐显现,能源低碳转型出现了巨大机遇,为塑造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打下深厚基石,也为现代的绿色设计指明方向。

本次展览就为科学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义:科技也能成为环境修复的工具,重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治沙造林、土壤修复、河流复育、AI赋能的生态恢复,都展现出科技赋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的巨大潜力。科技不应凌驾于自然生态之上,而是成为服务自然生命网络自我修复与繁荣的左膀右臂。

在这一领域,中国的生态治理工程提供了全球瞩目的范例。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生态修复,便是一场技术赋能的生命网络修复实践。项目综合运用了无人机播种、大数据监测土壤情况、以及节水微灌等尖端技术。然而,所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激活沙漠生态系统内在的恢复力。这充分证明,当设计驱动技术进行生态修复时,它便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重建“天—地—人”和谐关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有力的行动。

纵观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展,它所呈现的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共生”、从“空间占据到生态嵌套”、从“技术应用到系统修复”的演进路径,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设计驱动文明转型的宏伟蓝图。由此观之,设计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文明的动能。未来的设计,必然是以生命关怀为导向的设计,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共协的关键杠杆。设计师应当广泛地与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宽设计的广度与深度,践行“设计无界”,应当深切地联系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在设计中展现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