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之都大会主题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意义。 — 赵玉婷北林的回答

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的意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造物中体现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造物活动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顺应自然、取法自然的过程。这一思想强调器物的形态、材质和色彩应源于自然,并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体现了设计从模仿自然形态到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也象征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的崛起。

设计仿古到模仿自然,推动设计形式的创新

设计早期多以模仿自然和外观结构为主,从自然中寻找美与功能的统一,设计师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仿生,提升美学观念。例如吉马德设计的巴黎地铁出入口,建筑结构大量运用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部还有海贝形状的顶棚,强调设计整体的统一性,这一设计深受巴黎市民的喜爱。西班牙安东尼高迪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代表作米拉公寓将自然中的曲线、蜂巢、贝壳、骨骼等结构融入建筑设计,追求“自然生长的建筑”。模拟自然使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装饰思维,迈向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理性审美阶段。

从模仿自然到顺应自然规律,逐渐形成生态化设计思维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促使设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开始更关注材料循环,能源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流水别墅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是“二十世纪的艺术杰作”。当年赖特在承接这个项目时,就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角度为出发点。尽物之性方能道法自然,,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柳水别墅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风景清幽,植被环绕,莱特将建筑实体与与环境融合的恰到好处,形成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将自然元素发挥到极致,以物之美衬托建筑之美。理解自然让设计从“形似”走向“理顺”,实现了物质效率到生态责任的价值转型。

融通自然与人文,体现命运共同体的设计理想

设计的最高层次不止于模仿自然或者顺应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共创。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强调生命的延续与精神共鸣,是“生生不息”理念的最终体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根融入建筑中,使现代主义建筑成功本土化、地域化的一个优秀案例,成功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世界建筑的舞台。贝聿铭在对苏州博物馆进行设计时考虑到人与自然、建筑的融合,他不仅仅追求建筑空间的艺术性,同时也让中国文化符号凝固在建筑中,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根相契合。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心要契于天心,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关系,认为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不能破坏自然,要实现天、人和万物之间的协调。

从“模拟自然”的形态模仿,到“理解自然”的理性设计,再到“天人合一”的生态共生,设计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由征服自然到融入自然的思想转变,正是“生生不息”理念在当代设计中的深刻体现。设计师将设计作为改造世界的方法,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当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达到对人一自然一社会的平衡,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