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论述“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全球化视野深入设计”,要求举三个典型案例,字数不少于1000字
提纲
总起——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非对立,而是辨证共生与相互渗透的关系。
以下罗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运用全球化视野深入设计的三个路径
分论点1:于国际范式之下诠释民族文化
国际主义风格下,全球共通的设计语言范式下,重新诠释本土文化的核心,而非符号拼贴。
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情感
符号学理论→重塑所指
Eg.王澍国美象山校区
分论点2:于未来科技之下融合本土智慧
未来科技与本土智慧进行深度融合
From包豪斯技术与艺术统一
数字孪生→虚实共生沉浸式文化体验
Eg.数字敦煌
帕帕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落脚于文化凝聚力与社会认同感
分论点3:于普适伦理之下引发在地共鸣
器以载道
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
Eg.贝聿铭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摇篮到摇篮”理念生态设计+节俭+不屈的中国精神
Eg.包容性设计→老龄化社会文化背景适老化智能产品
结语——
正文
传统的设计观认为,设计的全球化在文化语境下是相悖而不可共存的。而随着设计对象从物转为人与事,从物质转为非物质,设计所要探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本土化与普适性之间的矛盾,从国际主义形式一元化到后现代主义之文脉主义与多元化,其所探究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于是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全球化视野之下,对特定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再创造。本文将以国际范式、未来科技与普适伦理为脉络,探究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视野如何深入设计。
一、于国际范式之下诠释民族文化
在国际主义风格这一全球共通的设计语言范式下巧妙融合各国民族文化,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之中对民族文化内核的再诠释,而非对西方设计的简单照搬。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如德国设计基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基础提出“形式追随情感”的设计理念便说明,现代设计除了解决物理功能的需求之外,更需注重文化表达与情感传递。从符号学理论的角度看,国际范式作为本土文化的显性式样,需要在符号意指上进行现代化重构。设计师不再是简单复刻传统符号,而是基于现代审美重塑符号所指,进行文化再生。
这一点在曾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设计师王澍所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便得到很好的体现。王澍将人文理想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在山水之间表达出“顺应自然”的东方设计观,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并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王澍的设计是基于传统而面向未来的,既生动延续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观,也以现代城市简洁的设计语言重建了人与自然情感连接的建筑理想。
二、于未来科技之下融合本土智慧
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由智能技术显著发展所驱动的社会转型期,在文化传承岌岌可危的语境下,将未来科技与本土智慧进行深度融合是立足在全球化视野下推动设计发展的关键。包豪斯时期起便有所推崇“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概念,而文化智慧不仅可以塑造当代的设计风格与样式,还可以激发人们精神上高度文化认同感。
以数字孪生为例,在数字孪生视域下,“数字敦煌”项目采用VR虚拟漫游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观众可通过设备实时观察洞窟内全景细节,并用设计手势交互触发飞天动画,实现了文化可触化,破解了文物保护与体验的矛盾。这不仅仅是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结果,更是遵循了维克多帕帕纳克“为真实世界而设计”的理念,将技术的落脚点位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社会议题上。这一点使得全球化的数字技术创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获得了超越其工具属性的文化凝聚力与社会认同感,重塑为承载本土记忆与历史情感的全新媒介。
三、于普适伦理之下引发在地共鸣
从古代哲学思想“器以载道”的造物观上看,范式诠释与科技融合是设计于全球共识与在地实践之“器”,而普适伦理则为设计之“道”。在全球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伦理价值共识。而正是通过根植于本土实践,设计方于全球对话叙事之下转化为引发在地共鸣的东方智慧。
有如在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他将建筑的重力引向外部而不使用内部支撑,节省钢材以减少大量成本,并以竹子节节高升为隐喻,将大厦正方平面对角划成四组三角形,象征力量、生机与锐意进取的中国精神,使得“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理念同中国“节俭”“不屈”的文化精神相结合。
又如在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包容性设计出于社会公平性的视角,照顾到数字边缘化的老年人群体,促使中国设计师们从用户需求、可用性与情感体验等多层面支持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并设计出符合老人审美与思维模式的智能产品。可见,无论是生态循环还是人文关怀,普适的设计伦理只有与特定文化土壤深度结合,才能创造出兼具全球语境与在地温度的设计。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下,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非同世界相对立,它恰恰需要设计师们主动融合国际范式,以现代设计语言重塑文化符号;借助未来科技,让本土智慧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并立足于普适伦理,将人文关怀与生态理念转化为充满在地人文情感的解决方案。最终,我们才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强大的科技、更深刻的共鸣回归与传播自身的本土设计,以深耕于心的文化自信为人类社会作出更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