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文化背景是什么,全球化视野
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表达—日本设计
跨界与科技:以科技驱动全球化设计—宜家
融合与吸纳:文化自觉与文化再造—贝聿铭
正文
所谓全球化视野,指的是在思考、决策和行动时,能够超越本国和地区的局限,将全球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运用全球化视野深入设计,需要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运用跨界思维和技术手段,进行多元融合和吸纳,实现设计共赢。
1.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表达
全球各国在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上存在巨大差异,全球化设计要求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尝试从全球视野看待设计,但与此同时,也要保留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日本双轨制创造性地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设计与国际设计风格,以一种传统的东方思维和感受力来表现产品内涵,借助鲜明简洁的设计符号来传达产品语义,帮助日本设计从本土走向全球。这一设计思维在日本多个设计师上有所体现:安藤忠雄的恐惧哲学、清水混凝土建筑和光影的运用,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理念”以及无印良品“物有所值”的宗旨,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质朴、自然和简约的设计手法诠释日本传统的禅宗美学和侘寂美学,也正是因为日本设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使得日本设计从本土走向全球。这启示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中寻求突破,按照现代设计的审美取向、形式观念和设计语言进行符合民族性和设计风格创造,来实现对民族精神的表达。
2.跨界与科技:以技术驱动全球化设计
当下,设计师要以技术作为跨界融合的引擎来驱动全球化设计。当下大数据、云计算和AI的发展,使得设计创作更加多元与智能。传统的“设计全球化”是一个线性过程,先为核心市场设计产品,在进行全球化推广时再为其他市场进行本地化适配,这常常导致文化上的不协调和体验上的折中,而科技的运用解决了这一困境,以宜家Place App为例,它通过AR技术让全球用户都能将虚拟家具“放置”于自家空间中。这解决了因居住空间和文化审美差异带来的购买疑虑,是一种数字技术与实体空间体验的跨界,提供了普世的“体验确定性”。由此可见,未来的全球化设计,或许不再是关于如何“适配”文化,而是关于如何用技术“搭建”一个让文化得以自由生长、交流与共创的生态系统。
3.融合与吸纳:文化自觉与文化再造
全球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流动、变化和重塑的过程中,这要求设计要采取开放、融合、吸纳的态度,与全球各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在接触碰撞过程中,相互发现和借鉴,通过比较、选择、淘汰和转化,于“我”文化的基础上,保留自身文化的优点,吸纳“他”文化的价值,纠正自身不足。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在他的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里曾说:“设计师不应该忽略漠视当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文化特征,而应该充分吸收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例如贝聿铭先生,他长成于中国,学成于美国的经历,使他兼有中国儒家的庄重老城和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的创新意识。他设计的卢浮宫新馆,在造型上借鉴埃及的金字塔,在形式上却采用几何形式的玻璃材料,不仅可以反映巴黎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采光,创造性解决了古老宫殿改造为现代美术馆的难题,这一设计因充分融合了多国文化内涵而成为经典。
综上所述,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运用全球化视野进行深入设计,本质上是一场深度的文化翻译与创造,卓越的设计不是文化的简单载体,而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它帮助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与自信,推动一种真正多元、包容且富有生命力的全球设计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