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练习题(一) — 26-武汉理工-姜仔瑶的回答

模拟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秦始皇兵马俑 2.《天工开物》 3.夹缬,蜡缬,碱印,拓印 4.画像砖和瓦当 5.饕餮纹 二.名词解释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最古老的成系统文字,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由 于当时奴隶主贵族崇尚鬼神,在龟甲和兽骨上钻出圆孔,并用火烧制形成裂纹。通过产生的 裂纹来进行占卜,最后把结果和事件刻在甲骨上,故称为甲骨文。 其艺术特色在于结构变化多姿,布局错落有致。由于甲骨文用刀篆刻,因此笔画以直 线居多,字形多为长方,且其已具备汉字构形的各种类型,也有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 法,奠定了汉字演变的基础。因此其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字源流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甲骨文 书法的重要财富。 2.宋代瓷器 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工艺史上最具特色,出名的阶段产物,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六大窑系和著名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以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其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主,色 泽独特;定窑则是宋代烧造瓷器成就最高,主要为白瓷,以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哥窑以开片 雍容曲雅的宫廷风格。宋代咨器是我国瓷哭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后世留下无数珍贵的器物 的宫歹 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3.螺钿 螺钿是由螺壳和海贝经过研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文字等薄片,然后根据画 面的需要再镶嵌在器物的表面的漆器工艺,贝壳经过打磨后闪现出五彩光泽,对比鲜明,十 分典雅。 螺钿工艺一般用于木器,漆器或铜镜上,其类别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类型,最早 出现于西周,如最具特色的蚌泡镶嵌,然后至唐代发展兴盛,如洛阳唐墓出土的花鸟人物螺 钿镜,充分的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工艺智慧。螺钿工艺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 留存了众多珍贵的器物,带来了极高的史学价值。 4.《髹饰录》 《髹饰录》是由明末时期的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系 统, 9 最完整的第一部漆工艺专著。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漆艺的创作原则,详细地叙述了制漆的工具材料,配置,其各种方 法,并总结出诸多经验,为漆工艺提出了合理的分类和命名。其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的造物 思想,还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敬业的工匠精神,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工艺技术参 考,是中国工艺技术智慧的结晶。且为我们了解中国漆器工艺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记录,具有 极高的史学价值。 三.简答题 1.《考工记》 中设计思想的体现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的手工业技术专著。书中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 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还保留了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美术的资料 等。其中还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朴素工艺 观,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直至今天仍然可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一.天人合一 所谓“天时”,是指季节气候对于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的影响,地气则是强调其因地制宜。 “天人合一”作为设计和造物的重要思想和基本准则,也是设计和造物的条件之一。如陶器的 发展,无论是陶土的质地,还是其装饰纹样,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原始时期多为 人面形纹,几何纹,随时代发展逐渐演变出动物纹,后又转变为植物纹,甚至吉祥文字等纹 饰,这也反映出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对自然界的依赖。 二.材美工巧 所谓“材有美”就是对材料的表达,“工有巧”则是指生产器物的制作条件和技术含量。以 汉代的长信宫灯为例,灯体整体中空,宫女跪坐持灯状,右臂高举与灯顶部想通形成烟道。 这一设计不仅采用了分铸技术,使宫灯具有调节光照功能的同时兼具审美性,且运用科学 原理,减少了空气污染,彰显了材美工巧的设计理念。 三.以人为本 《考工记》中主要以人为尺度,如书中谈到造车时,认为车轮的直径,是车子的逻辑 起点。而车轮的直径又根据人的身长和上下车的便利而定。因此,人是设计的标准。而明式 家具恰好也佐证了这一思想,在结构比例上与人的结构比例相契合,如圈椅的坐高与人的小 腿的长度大致相同,能极大提升双脚舒适感,还有靠背的背板也呈s或C型曲线,与人的脊椎 走势相吻合,减轻了腰部压力。这一工艺极大的展现了考工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贯 彻了人机工程学这一原理。 综上,《考工记》作为我国著名的手工业技术专著,其“天人合一,材美工巧,以人 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贯穿于设计的整个生产活动中,直至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夏商西周工艺美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其工艺美术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我国工艺美术的 辉煌篇章。以最具特色的青铜器为线索,从夏朝的藏礼于器,到商代的庄重威严,再到周代 的秩序韵律,几乎贯穿了整个夏商周时代的艺术特色。 勺工 夏朝的工艺美术处于从原始陶器向青铜礼器过度的关键阶段,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 端,且为后世奠定了“藏礼于器”的基石,开创了将青铜材质与礼制相结合的先例。其不仅满 足 了浓重的神秘色彩。以后母戊鼎为例,鼎形制雄伟,两侧装饰饕餮纹和变纹,给人以庄重威 参照,为后世精神外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周代的工艺美术则是秩序韵律的特点,由于 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在其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礼治为核心。装饰上从单独纹样转化二方连 续,且出现了铭文青铜器,进一步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为后世提供了融书写与装饰一体的 范例,且实用原则也不断延续并贯穿贯穿于今。 综上,夏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多样,但又一脉相承,不论是原始陶器的发展, 还是青铜工艺的创新,都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后世工艺美术进一步 发展起推动作用。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造园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基本思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出自明代园林设计师计成的《园冶》一书的核心理念,贯穿了整 22 本书的脉络。其意在强调园林虽然由人工建造,但景观,布局,材料等都为自然天成,揭示 了设计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灌以人工的创新技术,文化内涵等,既能使 25 园林体现自然美感,又能展现出人类的智慧。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66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设计应以自然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 园林讲究“师法自然”,工匠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自然与人工技术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统一。如苏州拙政园的设计整体围绕中心水体展开,通过设计巧妙地对假山,植被 等进行有层次的布局,从而营造自然的动态美。假山的堆砌通过模仿天然山石的纹理,与流 水-同构造出园林的独特审美,使园林整体展现出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这也恰恰体现 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使各要素之间达到有机统一。 二.人文情感的精神内涵 “宛自天开”不仅展现了形式上的自然之美,更是传递出园林作为人文情感表达载体的精 神内涵。中国传统园林通过文化符号,空间布局等,营造出一种超越形式美感的意境,唤起 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如北京颐和园中昆明湖的布局便是模仿滇池而构造,且湖面的三个岛屿 象征着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寄托了人类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同时长廊中的牌匾题 词与壁画装饰也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人文情感的传递,既体现出设计师的独运匠 心,也使园林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成为了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三.游刃有余的适度美学 6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还展现了设计的适度美学,通过恰到好处的设计手法,使景观既 能实现功能需求,又不会破坏自然的整体感,整体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完美状态。还是以苏州 拙政园为例,其假山通过遵循自然山石的纹理形态布局,使其不仅避免了假山的人工感,还 令其成为整体景观的自然延续。且园林的花窗设计通过框景手法,既不会过于繁琐,还为 )整 体增添了视觉的层次感,赋予其生动活力。这些巧妙设计无一不游刃有余的彰显出其适度美 学。 四.结语 66 综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其通过对自然规律 的把握,对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对适度美学的探索,创造出无数鲜活又经典的时代作品,也 为后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发。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