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跨学科合作对设计必要性,结合热点谈谈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
开头
论点1:跨学科设计转型的必然性
1.1设计对象:从“单一造物”到“复杂系统”
1.2设计方法:从“专业闭环”到“系统协作”
1.3设计价值:从“满足需求”到“承担责任”
论点2: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
2.1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以“海绵城市”设计为例
2.2推动科技与情感的结合——以“小米MIUI家人关怀系统”为例
2.3培养“新质设计师”——以“同济大学增一停三”为例
2.4践行社会与伦理责任——以“支付宝“挥一挥”“划一划”无障碍设计”为例
结尾
正文
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生态危机、资源分配不公等全球性问题的当代社会,传统的政策、市场与技术手段往往难以独立解决复杂的社会困境。这些困境往往呈现出开放性、模糊性、多元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学界将其归类为“抗解问题”。在此背景下,跨学科发展成为应对日益多元时代的必然的途径,是指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元领域知识与方法,创造新价值与新可能性的设计实践。对于设计而言,在推动设计范式从过去的“追踪”逐步转变为“引领”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复杂情景
一,跨学科设计转型的必然性
设计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尽管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设计的对象在变、方法在变、工具在变、流程在变、特征在变、设计的参与者在变,但其有意识、有计划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本质却一直没有改变。
1.1设计对象:从“单一造物”到“复杂系统”
过去设计是赋予物品形式与功能,如今设计的对象不在局限与实体物品,设计的范畴和界限在不断扩展,如智慧城市交通、元宇宙社交生态等许多复杂性的问题不易被线性“拆解—解决”,涉及到人、机、环境、政策、数据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单一学科视角无法洞察其全貌,更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跨学科合作正好满足了此需求,使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造物,而是作为一种整合性方法论。
1.2设计方法:从“专业闭环”到“系统协作”
设计方式的演进历程清晰地揭示了跨学科合作的必然性。最初是手工艺人的个人技艺与直觉,随着工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设计发展为一套标准化的专业方法与流程,但其协作范畴仍主要局限于设计内部,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浪潮,从根本性重塑设计范式,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智能协同过程,跨学科合作已成为驱动设计方法论进化、应对复杂性的核心要素
1.3设计价值:从“满足需求”到“承担责任”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意义除了提升产品的形态美感与解决眼前问题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基于理性层面上的认识,协调人、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承担起广泛的责任,这则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不同专业的介入,共同制定和谐,包容,可持续的设计准则
二、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
2.1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以“海绵城市”设计为例
“海绵城市”设计通过将景观设计、水文学、生态学与市政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共创的方式,解决了“逢雨必涝”的社会复杂问题,同时使单一的工程功能转变为综合性的生态系统解决方案,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白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设计响应“双碳”目标、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协调的有效路径。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已经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为了解决我们所处时代的生存难题,设计原则必须从“以人为本“转变为"以人类为本”,最终向着愈发重要的生命网络中的“人与自然协同”转变。跨学科融合整合环境科学、材料工程、经济学与社会设计等多元视角,推动系统性、可持续的设计解决方案,使设计不仅仅是推动全球产业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动力源泉,还能创造了更为公平的人类生活形式,并搭建起了认知和实践的桥梁。
2.2推动科技与情感的结合——以“小米MIUI家人关怀系统”为例
小米MIUI“家人关怀”功能,通过将计算机,社会学等相结合,把冷冰冰的网络连接与屏幕共享技术,转化为子女远程协助父母解决手机难题、实时关怀家人健康的温情工具,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数字时代亲人间因地理距离和技术鸿沟产生的功能性障碍,更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传递了陪伴与关爱,缓解了现代家庭的普遍焦虑,深刻地揭示了科技与情感结合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性的连接需求,而非技术本身。
因此,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正在全面改变工业和生活,对生产力的结构和运作重新定义,同时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经济和生态逻辑及其之间的关系。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效率革命,也引发了关于情感冷漠、算法偏见与隐私侵蚀的担忧,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通过这种跨学科协作,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一个能够感知情绪、提供科学支持的数字伙伴,实现了科技与情感的深度结合。
2.3培养“新质设计师”——以“同济大学增一停三”为例
同济大学“增一停三”学科建设举措,主动增设交叉学科,通过停招“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新增“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前瞻性改革,其目的是收缩传统专业释放资源,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引领交叉学科改革,承接从包豪斯到乌尔姆设计教育革新传统的同时,更是对中国设计教育范式进行前瞻性重塑的开端,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新质设计师,从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的设计驱动力与新质生产力。
设计与科技一样,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价值创造的崭新形式,二者共同助推突破性创新。如今设计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交互式,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既具有文科教育创造性与感性文化,有拥有工科学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的设计学科。在未来,新质设计师必须要勇于接受全新的使命和角色,不仅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素养方面经验丰富,并且具有敏锐的反思意识,擅长商业和管理,同时,在设计创造中尊重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诸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
2.4践行社会与伦理责任——以“支付宝“挥一挥”“划一划”无障碍设计”为例
支付宝“挥一挥”“划一划”无障碍设计,通过将用户体验设计、无障碍准则与计算机手势识别技术深度融合,以简单的空中手势和个性图形替代强依赖视觉的验证方式,不仅仅解决了视障用户和老年群体的具体使用痛点,更深刻地揭示了科技与情感结合的本质:技术创新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而在于其是否能以人性化的方式,赋予每一个用户平等参与数字生活的权利与尊严,这是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履行其社会与伦理责任的典范。
因此,设计伦理绝非是外在于设计的道德束缚,而是在设计活动内在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罗盘,正如帕帕纳克所言:“设计必须肩负社会与道德责任”。跨学科通过引导设计在人文,科技,经济,社会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彻底变革了设计的观念与实践范式,为构建“包容性,和谐,平等”的可持续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支持全球范围的知识流动,以及跨越地域,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边界开展全球合作。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社会议题日益复杂,跨学科合作将愈发成为设计的必然趋势,新质设计师需要怀抱更开放的心态,主动学习并拥抱其他领域的语言与思维,在多元价值的碰撞中寻找创新火花。中国设计也不应该被局限于传统框架,应突破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同时拥抱设计之“能”时,深知其“限”,以此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共创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地社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