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特点是用之于人,服务于生活。正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导致每个国家人民的需求各有不同,进而使得各个国家的设计都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每个国家都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特点并且结合自身发展了出适合本国的设计道路。中国设计讲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德国设计理性重质量,日本设计注重细节和崇尚自然,美国设计注重商业,其主要形式是有计划废止制,意大利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有机形式,雕塑感强。
这些国家都是在本国特色的基础上汲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穆特修斯造访英国,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决定在德国掀起设计的热潮。日本学习和了解了多个西方国家的设计经验,最后还是造访德国,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他的模式。美国的工业设计因为国外一些优秀设计人才由于战争的原因纷纷前往美国躲避,比较著名的有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所以二战期间美国才有了第一代受过工业设计教育的专业人才,这对美国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设计受到了美国商业性设计的影响,通过传统与自己进行综合,创造出意大利风格和个性。中国因发展工业设计较晚,于是汲取各国的设计经验,结合自身特色,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企图通过设计来发展经济,但由于设计发展的时期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导致在设计特点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德国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发展得较早,且极端追求理性主义,是其他国家的学习典范。德国的工业设计于1907年穆特修斯建立德意志工作同盟正式开始发展,那时的德国经济并不发达,以穆特修斯为首的设计师们在经历了科隆论战后,使得标准化成为时代的主题,企图这样来发展德国的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先后创办了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涌现了密斯、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莱特等多位优秀设计师,并且创作出了优秀的设计作品,使得德国设计对于世界设计意义深远。
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背景不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萧条中寻求发展道路,而美国却是在经济相对丰裕的国情下发展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因为保持中立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战争双方之间进行贸易、金融贷款等商业活动,大发国难财。战争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刺激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美国工业设计受到社会环境人文因素、战争影响、流线型风格的发展、设计师的推动等多方影响下,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商业性消费浪潮,这样的消费浪潮提升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增长。
意大利的设计同样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在战后重建时期的发展中,意大利设计有一个特别的态势——受到左右两派政治力量的很大影响。右翼政治力量推动装饰主义,反对理性主义,这刺激了意大利个人风格、手工艺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而形成了意大利出口产品最大的竞争特色。除了左右政治派别的影响之外,“民主”的意识,在意大利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相比起来地域狭小,物资匮乏,所以日本在本国特色基础上吸取他国设计经验,形成了自身的设计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极度萧条,急需寻找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于是日本政府提出“设计兴国”战略,柳宗理、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他们简洁细致、天马行空的设计作品提升了日本软实力,影响力日益深远。代表作有拉线式CD机、蝴蝶凳、无印良品等。日本的传统审美确定了日本设计的美学特质,与日本特殊拥挤的生存空间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小巧、精致、多功能、人性化、注重细节、崇尚自然。日本还实行了双轨制,使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和高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大量的人口,并且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且设计的产品有着价格低廉的特点,且中国还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设计上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设计比其他四个国家发展得晚,所以中国的工业设计仍然还在探索的道路上。
总观我们看到的各个国家,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的同时注重本国家设计风格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各个国家都通过设计的方式,去促进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在设计上的学习借鉴不能只关注于外在形式,更应该注重内在理念,并把本国的设计元素与文化贯穿始终,走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