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东南大学-曹家豪
182-东南大学-曹家豪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6
文章
0
关注者
0

提纲:(40分/题)

1、设计思维的柔美变革

转变传统的适老化设计思维、优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整合

2、设计价值的伦理廓清

设计的社会功能、伦理价值、设计的主客体、人性化设计、包容性设计

3、代际融合的策略优化

和谐设计观、科学设计策略、整体性设计方法论

正文:

设计是以“人的现象”作为根本出发点,对设计主体的实际需求与情感判断的充分关怀和着重考虑是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出发点。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设计客体已从“物”转向“非物”,已完成从物态人情化到人情物态化的转变,设计作用的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设计品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可及性成为新时代设计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以“互联网”和“去纸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产品设计,除了在考虑年轻主体的设计需求外,更应考虑如何帮助老年用户群体跨越代际融合的数字鸿沟,融入数字世界。因此,这要求当代设计师对自身的设计思维、价值判断和策略选择上做出恰如其分的协调与反思。6min

一、设计思维的柔美变革——观察视角的下沉

转变传统适老化设计思维,重新定位优良设计标准是互联网时代下设计思维转变的应有之义。传统适老化设计注重对产品外观形式的尺度调整、功能结构的硬件升级。随着工业设计3.0推演至4.0时期,技术水平的跃迁对推动设计师设计思维和观察视角的软性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说古代《周易》中蕴含的设计思维是“仰”观卦象而制器造物,那么当今的设计思维与问题观察视角应是一种“俯”身下沉详细考虑各种因素和成分。因此,设计师在考虑互联网时代适老化设计原则的柔性改良时,应从系统整合思维出发,从老年人群体实际需求出发,沉浸式体验老年人的实际物理需求与生理需求,基于以上出于同理心的柔性判断后,对发现问题应做分析和整合,对已知和未知问题进行主动设问,探求实际需求背后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然后经由定性的头脑风暴,与定量的设计原型制作,最后再进行测试和优化。从设计思维和设计流程范式的系统优化介入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设计“同理心失范”问题,而后延伸至实际产品设计中的功能性与形式性的结合问题,是现阶段对于优良设计提出的新设问。(18min)

二、设计价值的认知边界——设计伦理的廓清

群体的特殊性所引发的设计“价值失范”并非互联网时代所独有的伦理问题,但却是当下“再设计”与“再考量”语境下如何帮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所无法绕开的实际困扰之一。如何将大数据时代下的虚拟设计、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和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融入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符合老年人的价值期待并帮助引导老年人情感塑造,需要对设计的社会价值和设计师的设计伦理进行“再剖析”与“再升级”。现代社会的设计论及工业革命伊始,从威廉·莫里斯到弗兰克·赖特、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有机建筑论,现代设计观念的革命与演进一直是围绕以人为本、以设计主体为本,更重要的是以设计主体的生活性服务。功能主义建筑泰斗、机器美学的奠基人柯布西耶认为“住宅是住人的机器”,同样,如何做到互联网时代的非物质设计与数字设计是供所有人易用的“工具”,更需要对信息时代设计的大众性、服务属性及平等包容性的相关设计价值做出科学判断和伦理廓清。这不仅包括了对老年人数字产品使用的启发与包容,更包含着对老年人文化敏感性的慎重考量、社交需求的温馨庇护甚至信任关系的科学建立,亦是对老年人作为信息时代设计的价值主体的身份厘清,是设计师发自内心的价值期望引导,而非单纯附加老年机以“大字体”和“高音量”。(30min)

三、设计策略的适时演进——代际融合为核心

代际融合与人机和谐是互联网时代设计师设计策略优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技术思想家芒福德认为: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庄子·天地篇》曰“技兼于事,事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技与道是相通的,这对于我们今天摆脱技术于人群对立,在设计策略和技术上选择具有人文关怀的设计技术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所讲求造物活动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基于设计的不同主体与自然属性之差的辩证看待。“和”并非调和,也包括差异的共生,来自多辈人的差异化需求交融在互联网语境下,需要设计师正确把控设计形式的多元性与与和谐性古代设计的社会功能与“天与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换位从“藏礼于器”到“器以载道”再到“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设计经历了和谐设计观与整体性设计的科学转变。互联网时代设计的特殊属性决定设计的主宾调和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转变到了“人机协同”与“人物和谐”,这也意味设计师的设计策略从具象到抽象,从聚合到发散的转变过程。优良设计的重新定位要求设计师除了对产品“可用性”和“易用性”纳入策略优化的范畴中,更需要把和谐观和老年人群体的整体性纳入其中。转变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抗拒心理与排斥行为,需要设计师在具备同理心的同时掌握行为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设计知识,做到人机和谐,更做到老年人与数字化的和谐互见。(45min)

综上所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生产技术特殊性与时代价值的多元取向要求设计师在对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更应关注人与物背后底层逻辑的梳理与把握。对设计思维,价值取向与策略再升级上做出正确的,设计出真正合乎时代发展的“生活所需”,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一环。(53min)

(加粗字体为计时结束后的修改增补内容)

构思:

1、创新思维设计的多重含义(抽象和形象、发散和聚合、顺向和逆向等思维方式)

2、人工智能时代的突出特征(复杂系统整合、交叉领域问题导向、人机深度协同、技术力认知等)

3、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思维是多元思维的统一与协调

文章结构生成:

1、从抽象到形象——复杂系统的整合思维

2、从辐散到交叉——交叉领域问题导向思维

3、从顺势到逆向——人机协同思维

4、结语

正文:

设计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同于普通的理性思辨或感性直觉,它是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以需求为导向并兼容两端的非常规思维衍生,是一种“从左到右”的大脑思维集成。当今社会,伴随着系统、信息和控制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走进了一个知识综合时代,设计方法论与设计思维的变革也随之迈向新阶。从构成创造性思维的“矛盾“来看,它是抽象与形象、发散与聚合、顺向和逆向、横向和纵向的多元综合,而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系统复杂化、问题领域交叉化、人机协同深度化等诸多新要素都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思维标准和技术要求。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实现设计跨越感性与理性的鸿沟,着眼于解决人类社会的诸多抗解性问题是创造性设计思维成功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从抽象到形象——系统整合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的突出特征是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设计的使命从连接”人与人化自然”已然转向了平衡“人与知识”,设计的过程更注重文化的探究、策略和激发正向的情感、审美,涉及的内容越来越综合和多元。随着设计的对象从物转到非物,把握设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大系统中识别、定义要解决的问题。系统本身成为设计的对象,即从抽象的计算机信息符号、个性的用户体验需求、碎片且海量的知识要素中整合出顺应人情感期待的、形象可感的“知识—服务—体验”系统。从我国古代传统设计思维中“材美工巧”的朴素系统观到现阶段整合信息、服务与体验的“非物质”系统观,从原始的自然的“天地人”到“知识—服务—体验”,虽然系统和要素作用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意义的变革,但通过策略性手段归纳整体与部分、主观和客观、抽象与形象、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设计活动永恒的主题,人与需求之间的寻绎在持续向前。

二、从辐散到交叉——问题导向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新型技术层出不穷,不同于以往为解决单一问题而行动,设计活动需要在对社会、经济、技术等社会要素深刻理解上主动设问,将问题的覆盖面辐散到整个信息社会,跨越不同领域去识别问题、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定义设计的作用域。从跨界设计到跨领域设计,设计覆盖的范围跨越“界限”走进了“领域内部”。生物科技、数字化设计、脑科学、机器人制造,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原始创新使设计的介入范围无限扩张。工业革命后,现代设计师作为独立职业出现在大众视野,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设计师“一人包打天下”到50年代工业设计师成为“分工明确的齿轮”再到现今21世纪设计师成为区分于人工智能的“人类智能”,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持续辐射又不断辐合的过程,伴随新型技术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呈现出由辐射到交叉的动态过程,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更应以问题为导向,由跨领域发散性的主动定义问题到多学科交叉性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从顺势到逆向——人机协同思维

人机智能深度协同是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主要方式,协同的深度和成效既取决计算机技术、脑科学的发展水平,使得机器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目标,也取决于设计师对数据和计算的把握,设计师只有顺应计算机时代的设计形态,以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做出创新性设计。人工智能时代创造性设计思维由以往设计师人为能动的选择材料、技术与工具,主动顺应环境规律与客观条件带来的约束逐渐转变为现今根据新型技术手段,如参数化设计、数字媒体设计、Chatgpt、AIGC等革命性数字化生产力工具,反向内求,敦促提升设计师提升个人对于新型主体性科技工具的认知与把控力。人与机器的关系从前者操控后者,现已进化为后者对前者提出要求,人与设计工具的顺逆位正发生着变化,但人工智能并不难完全取代人类智能,对于观察、共情、想象和创意的设计方法和过程仍然是设计师的主阵地。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既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技术对设计的限制,也给设计师对文化、经济和技术等社会要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人对技术的应用到实现技术引领时代进步、推动设计创新,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要不断发展以应对挑战和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向前一步,立足于真正的人类需求、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孜孜以求,用设计带给人类一个充满温良善意的智能时代。

建筑精神与空间品格的重塑

——以萨伏伊别墅为例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开始崭露头角,新的建筑观点不断涌现。“新建筑运动”的蓬勃发展将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推向高潮,猛烈冲击着传统建筑的旧有标准,重新厘定了建筑领域的审美规则和价值标准。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作为这场先驱运动的核心人物,将其作品——萨伏伊别墅作为他富有革新意味的建筑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体现,树立了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表达和空间处理的新范式。因此,本文将基于萨伏伊别墅的形式语义,材料语言和空间情感等角度分析其在现代主义建筑史上的重要价值和精神象征。

一、抽象精神:形式语义的反叛与背离

萨伏伊别墅融合了柯布西耶对数理规律与几何秩序的深刻把握,这种暗合柏拉图式绝对美的抽象语义,即“永远的美和为美而美的美”,充分体现了柯布西耶一以贯之的“新建筑五要素”,成为现代主义抽象风格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它又以相互贯彻、平衡的比例和秩序同古典建筑建立起超越风格的联系,这种数理关系般的理性与和谐同宇宙、自然的秩序相一致,赋予了建筑以品格,以崇高。柯布西耶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矩形、线性等抽象元素,对空间的视觉平衡做了重新的定义:整体的三段式构成、首层平面主入口一端的弧形轮廓、位于中轴线上的双折坡道、二层平面环绕屋顶花园的C形布局和顶层直曲相间的墙体围合,这些开创性的建筑语汇都是萨伏伊别墅与传统建筑形式相背离的充分佐证,蕴含了现代主义的挑战和反叛精神,是纯形式与纯精神之间一种恰如其分的“哲学浓缩”。

二、纯粹主义:材料语言的拆解与重构

纯粹主义的是柯布西耶对“装饰和效用”关系的话题重谈,是萨伏伊别墅的另一突出特征。这座落成在巴黎西郊普瓦西一片果树间的草坪上的“白房子”以一种与环境空间相割裂的形态秩序和材料叙事,显化了现代主义建筑师组织建筑新形式的可能性。单一的白色表皮材质和混凝土结构,赋予该建筑表现形式上近乎极端的纯粹与诚实,将用于增加采光的条形长窗作为外立面唯一的装饰,摒弃材料和装饰上的传统式样,与建筑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材料质感的追求和形式细节的处理作为设计美感的主要源泉。这种纯粹主义倾向深刻影响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审美取向,将对材料的选择提升到“解构”的高度,凸显了柯布西耶革新性的设计观点和艺术追求,即致力于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凝练成新的精神,并将建筑作为其“新精神”的物质载体。

三、感官融合:空间情感的漫游与再造

萨伏伊别墅通过对建筑层理和空间组织的讨论,将居住者对”空间剧本“的感官体验、建筑和环境的“情感共鸣”作为设计关注的核心命题。通过“建筑漫步”的处理手法,将“人的活动”作为空间运动的依据:空间与流线的重叠、时间与光影的交互赋予建筑本身以双重动态。另外,通过建筑“散步者”不断变化的视线范围,以玻璃长窗作为感官媒介,将室内空间与室外景观相连通,再现性的丰富了居住者的感官体验。尽管整个建筑在理性严密的形式语言的限定下,却仍然可以通过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形式的退让和错落让人感受到来自设计师的“诚意”。使住宅变成了“有情感的机器”,充分体现了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观,以及象征时代脉搏的进步性理念。

综上所述,萨伏伊别墅所展现出的“支撑与对抗”和所代表的“新精神”与“新形式”将设计师与建筑本身从固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历史风格和折衷主义的外衣,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艺术丰碑,打开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闸门。这种运用新理论对建筑进行再创造的设计活动,是对建筑精神和空间品格的重塑,更是一种纯精神的崇高创造。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