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陈怡静
9-陈怡静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74
文章
0
关注者
0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再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这三个设计运动是设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对当下的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发展时期大约在1860年代到1910年代,强调回归手工艺制作,反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粗制滥造的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主张设计诚实、反对风格上的华而不实;提倡自然主义风格和东方风格。其代表人物为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复兴了中世纪淳朴的风格,又吸收了日本和自然装饰动机,创造了新的设计风格,试图用“美术”与“技术”相结合来改善机械产品的丑陋。工艺美术运动反对设计只为少数贵族服务,强调为大众服务,但由于过分强调装饰反而加重了产品的费用,并不能为普通百姓享有。这场运动是先锋知识分子对于工业化社会弊端的一次自省与反抗,促进了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为后来的设计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基础。

新艺术运动发展时间大约从1890年代到1910年代。新艺术运动基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强调手工业,反对工业化;在装饰上,受到东方风格影响,尤其是日本浮世绘影响;以自然形态为灵感,反对机械化模仿照办,而是从中抽取元素、综合提炼,来体现曲线和有机形态;并不反对机械化,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使产品既有朴素的直线方格和网格,又有三度空间的优美造型,为更广泛的公众提供一种充满现代感的优雅。其代表人物有:萨穆尔·宾、霍夫曼、吉马德、安东尼·高迪。新艺术运动涵盖了欧美各国,是一场影响广泛的国际设计运动,而不是特定的设计风格。在意识形态上,新艺术运动是知识分子在工业化来势汹汹、过分装饰的贵族风格泛滥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尝试,但该运动的大量产品、建筑、纺织品、美术品等对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桥梁,促进了后来的现代设计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大约从1920年代到1960年代,现代主义的关键因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机械美学,突破历史主义与折衷主义,反对复杂装饰,强调简洁性和“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整体规划,并考虑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代表人物:勒·柯布西耶、米斯·凡德罗、路易斯·沙利文等。现代设计运动顺应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突出了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特点,使产品的生产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对简洁的几何形体过分追求,导致了单一化的设计倾向,忽视了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剥夺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权利。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对工业化时代和大规模生产的回应,其关于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至今仍是许多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指导原则。

当下的设计顺着历史发展潮流,依托科技的高速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产品,而是扩展到了数字产品、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诸多领域。为了满足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需要培养设计师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融汇设计、机械、人机工程学、用户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以获求最优设计方案。在工业革命后,造就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也引起人们的反思,促使设计师寻求可持续的设计解决方案,如使用环保材料和循环设计,以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早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中,欧美各国便吸收借鉴优秀的东方风格,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及日本浮世绘风格,而如今全球化趋势,互联网的普及更便利了世界各国设计师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作品。

综上所述,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每一个阶段的设计运动都为当下的设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设计师们在继承和发扬这些运动的精神和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设计语言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

1.柳宗理是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奠基人之一,擅长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创造带有日本风格的产品。他在设计中拥有自己的设计哲学,即排除设计师自我的表现,最大限度地追求产品在生活使用时的功能性和舒适度。他的作品拒绝哗众取宠、花哨庸俗的装饰,追求简洁朴实,体现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点。代表作有蝴蝶椅、大象椅。

2.通用设计又称“全设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罗纳德提出的设计概念:所有设计出来的产品和建造的环境都必须是美观的,并且无需特别调整就能适合于每个人,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能力和生活状态如何。设计基本原则:平等使用,弹性使用,简单性和直觉性设计,信息传递清晰,降低使用的错误率,减少用户体能消耗,创建适合的尺度空间。代表作品:“天际线”全设计厨房,马克·哈里森的厨用食品加工器。通用设计不仅坚持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既方便用户使用又尊重用户隐私,而且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与商业价值。

1.(1)绿色设计是指20世纪八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正式提出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及行为。

(2)其主要设计原则:节省能源,着力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开发产品和服务;降低污染,着力于减少、消除污染的途径开发产品和服务;回收及再利用,实施绿色设计,使产品可以翻新和循环利用;消除污染,着力于净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开发产品和服务。

(3)绿色设计的“3R”理念:Reduce、Recycle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4)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的、更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2.(1)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

(2)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文丘里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中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

(3)后现代主义最有代表的组织是于1980年由索特萨斯及七位设计师在意大利建立的的“孟菲斯”设计集团。该组织对功能进行全新定义,即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功能的含义不只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精神上的。其设计作品的材料大多是纤维、塑料一类的材料,表面饰有抽象图案,色彩明亮艳俗。

(4)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1️⃣反对形式的单一化,无视一切模式,突破清规戒律,主张设计多样性、开放的设计特点。

2️⃣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通过历史风格增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多种风格杂糅的折衷主义,产品强调装饰意味却不能满足功能需求。

4️⃣尽力表现富于个性的文化意义,表现天真滑稽、怪诞离奇的情趣。

(5)后现代主义表明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质疑,其肆意大胆的设计实践对设计领域造成了极大冲击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哲学家基于对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主张单独个体的研究比整体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从构成主义中演化而来,在视觉元素上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强调设计的结构要素。但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正统秩序和原则的批判。

(1)特征:1️⃣.散乱:结构零散支离破碎拼凑在一起,以传统程式参照,其形式、色彩、比例等方面处理灵活而自由。

2️⃣.残缺:强调不完整的状态,故意破损某些局部,使人的视线愕然达到一种美感的追求。

3️⃣.突变:以几种毫不相干的元素进行组合,有意制造“生硬”和“突兀”的视觉感。

4️⃣.失重:用倾倒、扭曲、弯转等造型制造失稳的不安全状态。

5️⃣.超带:超越常规、标新立异,视反常为正常。

(2)意义:解构主义对正统原则和秩序进行批判与否定,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美学的和谐、统一、完美的美学原则提出挑战。打破了人们思维的固化,促进了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1.(1)波普风格主要体现在与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活动方面,波普风格不是一直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二十多种风格的混杂、具有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的特点,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

(2)波普风格在设计中强调新颖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3)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

(4)波普设计以诙谐、富有人情味和多元化的设计,在室内、家具、服饰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反对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挣脱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1)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机能特征、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为人体和机器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提供人体结构特征参数。

(2)为工业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以人机工程学提供的参数和要求为设计依据,解决“物”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心理机能相协调的“物”。

(3)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通过研究人体与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因素和适应能力,分析光、热、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程度,确定人在环境中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协调环境与身体机能。

(4)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人机工程学中将人与使用的物和周边的环境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要求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下,着重分析人、机、环境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应具备的各自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确保系统最优方案的实现。

(5)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提供工作程序。一项优良设计必然是以“人”为主线,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以保证产品的使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1953年在德国由比尔设计学院的校舍并担任第一任校长的设计学院。其纲领是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学院以理性设计,技术更新思想为核心,倡导系统设计原则,培养了一批新一代的设计师。

影响:(1)建立以科技为基础的设计教育体系。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把现代设计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培养科学型现代设计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更促进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其设计教学体系适应发展大方向,被视为包豪斯以后欧洲最重要的设计学院,对德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教育影响很大。

(2)提出系统设计原则。该理论是对功能主义的扩充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单元的组合,以实现产品功能的灵活性和组合性。这种“从全局大处着眼—系统化,在个体细节上着手—精确性”的乌尔姆模式今天已经影响到全球成千上万家生产厂家和普通群众的生活。

(3)确立工业设计理性、技术型方向。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博朗公司关系密切,在乌尔姆设计理念的影响下,以博朗公司的产品为代表的德国产品设计渐渐以理性、可靠、高品质、功能化特点闻名于世,对当代电子产品设计仍有深刻的影响。

生存设计是人们有意识地、有控制地寻找、制作一定的形体,使其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例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抵御野兽袭击而设计打火石,用火来驱逐野兽;在古代,劳动人民设计改进了羊皮筏用以横渡黄河。这些行为都是基于人们对生存发展的需要。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