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陈怡静
9-陈怡静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1年前

回答
74
文章
0
关注者
0

开放设计理念又称模块设计,其本质是设计以人为核心,探求产品、环境的可组合、模块化、可塑造性形式,为用户更便捷使用。其次开放也是设计流程的开放,不仅是设计师在针对产品制作时的开放性设计思维,更是设计全流程,从产品定位、头脑风暴等前期工作到最后项目落地实施,用户使用后进行反馈,再协力完成产品迭代的全过程,是需要设计师与用户共同协作的设计。

此回答仅提问者可以查看

综述:设计的定义,分析得出设计多样性,其中包容性设计属于设计多样性的体现,二者的社会影响

分论点:1.设计的多样性

1.1风格多样

1.2方式多样

1.3领域多样

  1. 包容性设计

2.1包容性设计定义

2.2举例交互设计中的包容性设计

3.二者的作用

3.1设计多样性的作用:打破设计边界

3.2包容性设计作用:构建包容的世界

论述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 对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行分析,并从设计对象、设计领域、社会发展探究二者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方法本文将采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展开分析。 结论 得出设计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能够拓宽设计的广度与深度,推动设计受众更全面,真正将设计为人人贯彻执行,共建设计“智”造美好未来。

关键词:设计的多样性;包容性

设计作为一门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众需求的个性化与逆全球化趋势,也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不仅体现在设计风格百花齐放、设计方式智能化,也同样表现在设计边界的模糊化。而其中包容性设计是设计师们应对全球性人口老龄化和失能问题的忽视所提出的一大应对措施。因此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积极地拓宽设计的能力范畴,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完善,以实现设计真正解决大众生理与心理双重需求。

1.设计的多样性

设计的多样性是指构成设计要素的种类多样,其中包括设计风格的多样、设计方式的多样、设计领域的多样化。

1.1设计风格的多样性

设计风格由社会长久的单一交替模式走向如今的多元化发展。在二十世纪以前的设计史上,设计风格一直是简约与矫饰的风格相互交替出现,而如今丰裕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让波普风格、现代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风格、y2k风格等各种复古、潮流、大胆、理性、节制的设计风格并存,使得设计呈现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1.2设计方式的多样性

相较于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产品而言,当代设计师拥有更丰富的工具和表现形式。工业设计萌芽前的设计大多是设计师手工绘制草图、制作实体产品,往往耗费大量时间与物质资源。但如今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虚拟模型制作等多种途径完成设计预想效果,并且采用3D打印、软质树脂等新材料、新工艺实现产品实体化。大大缩短设计师的设计工期、资源消耗、提升设计效率。

1.3设计领域的多样性

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加深,推动着设计边界模糊化、跨学科融合发展,设计门类更加丰富。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为解决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产生的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与心理学、机械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出交互设计、服务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等多门类的设计学科。设计领域复杂化、细分化以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

2.包容性设计

2.1包容性设计定义

包容性设计以包容的、平等的、多样的、尽可能为多的用户设计为宗旨,将人置于设计流程的核心位置,承认多样化和差异。它是在单一设计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所有用户时提供更多选择,将公共服务、建筑、设施、产品、环境等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规划。包容性表现在产品上,提供实用上的灵活,而在人居空间,则是为每个人提供方便、愉悦的建筑和环境。

2.2界面设计中的包容性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包容性设计也被运用到了界面设计阶段。在设计时确保界面的一致性与可比性,给予用户控制权和选择权。考虑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不同时给予相应的反馈,保障用户的体验。以及合宜的功能配置,对内容和布局中设置优先级,帮助用户关注核心任务、功能和信息。

以文化背景的差异举例包容性设计。京东app的logo在国内是一只小狗,但推广到海外时,由于印尼信仰的伊斯兰教,认为狗是不洁的象征,于是将logo换成一匹白马,更贴合海外用户的文化需求。

因此包容性设计不仅是设计满足不同年龄段的用户需求、不同功能的需求,也是满足文化背景、能力差异等多方面需求,以达到设计从“物理”维度走向“心智”“情感”维度。

3.设计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的重要性

3.1打破边界:设计的多样性拓宽创意视野

设计的多样性意味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设计师将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的创意与想法,扩宽设计的广度。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设计创新要与科技创新一样,不断突破自身,而设计的多样性允许设计师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满足用户需求,打破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缺陷等思维束缚,实现设计师立足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层面,拓宽创意视野。

在装饰艺术运动中,设计就已经体现出多样性,受到古代埃及装饰风格、原始艺术、异域风格、前卫艺术等多种艺术风格的影响,其设计特点充满了强烈的装饰性,活泼鲜艳的色彩系统,象牙、金属等贵重装饰元素,这种突破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质朴、虔诚的设计范式,让设计风格有了与新时代契合的新可能。

而如今设计师们继承这种开放包容的设计理念,突破人的边界,推动着设计走向关注整个世界的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方向发展,拓宽着设计系统解决问题的范畴与设计师的创意视野。

3.2包容之美:设计包容性成就和谐社会

包容性设计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创新过程,通过设计来提供平等的机会,这种设计的包容性促使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构建和谐社会。在设计实践中的包容性绝非只是浅显的将设计中心放置老年人或者是残疾人,而是设计师与用户间同理心搭建的过程,考虑的更多是能力、语言、年龄和其他形式的差异,让每为大众都能有尊严地使用产品。

对一位独臂的女士,我们在设计时可能仅仅只是帮助她减少日常吃穿住行方面的困难,忽略掉她经期如何自由使用卫生用品这一私密性较强的问题。而很明显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卫生棉,对于只有单臂可用的女士来讲,不仅难以拆卸,且也很难独自换用。而Roll Pad则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出一款”卷筒式卫生纸“为概念的卫生棉,装在”抽取式“的卫生棉盒里,方便女性独立撕开包装,减少使用流程。

设计的包容性通过要求设计师具备强大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为每个人平等的享受设计带来的便利和美好提供了无限可能,让设计从用户为中心真正向着以人为中心,推动着社会成果的共建共享,人文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多元化的复杂社会背景下,不同文化、种族、性别、能力的人们共同生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平等、公正与和谐,对设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设计师有着更高的标准。设计师作为设计的创造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应积极关注社会的各种差异,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需求,通过创新的设计来促进社会的融合与进步。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构建美好未来的有力工具。

大纲:

综述:简述设计具有民族内涵,与文化密不可分,现代设计的持续不断发展和保持民族独立性必须依赖于对传统的继承。

分述:1、介绍设计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族的发展历程、人文思想等意识形态对设计风格的塑造

传统文化来源于民族的历史发展

2、 设计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2.1传统文化对现代民族性设计语言的影响

民族性的设计在文化中的体现与传承

举例法国、前卫、创新、贵族、新艺术、装饰艺术、巴黎奥运会

2.2设计作品中的文化认同感构建

设计中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性表达

举例日本、寂静、禅宗文化、现代化、建筑、隈研吾

2.3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启发

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角色与价值

举例德国、理性、严谨、乌尔姆、博朗公司、系统性设计

  1. 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中国设计的特点:文化底蕴深厚、包容性强、天人合一、简朴自然

缺陷:现代设计教育发展较晚、没有系统深入培养设计思维、抄袭现象严重

启示:建立文化自信、从传统中汲取灵感、从设计角度保障民族独立性

总结:设计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构建了一个民族设计风格与情感表达,面对当前设计逐步走向更加智能化、产品的外观语义彰显民族情感、保障民族特性更为重要

浅析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摘要:目的 对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文化背景与社会现状的角度探究当下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展开分析。 结论 得出设计应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核,赋予时代特色,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推动设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设计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设计与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了人类就有了造物活动,就有了设计,有了设计就有了文化。文化的形成过程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设计价值观,对于问题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而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所塑造的文化背景不同,展现设计特性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借深入分析以法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设计的民族化特色,论证设计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以期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

  1. 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内涵

设计的民族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将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符号、图案、色彩等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以体现该民族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而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和连续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它包括了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等。传统文化是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1. 设计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2.1传统文化对民族性设计语言的影响

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的特性,给予设计师强大的文化底蕴和品格塑造,推动设计扎根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创新发展。设计作为一门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活动,不可避免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对于塑造整个民族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起到了巨大作用。

提及法国的设计,不可避免联想到前卫与奢华。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其开幕式首次以开放式的城市空间为舞台展示,并将《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法国经典作品以流动式的方式展示,创新且前卫,展示了开放又奢华的法国风格。这种开放设计思想并非当代设计师首创,早在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便展现其前卫包容的特点。当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师们还在为工业化与手工艺争执不休时,法国的设计师们已经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引导新艺术运动的发展,积极地将现代的工业材料运用到设计实践之中,例如吉马德用钢材为巴黎地铁口所做的设计。而后又引导了极具奢华与现代化浪漫情调的装饰艺术运动,也同样能从十八世纪的洛可可风格中追根溯源。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设计观念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信又开放的民族品格推动着设计能够扎根文化传统却又肆意蓬勃发展,拓宽人的认知范畴,提升设计水准。

2.2民族性设计中的文化认同感构建

设计的民族性特点不仅是文化对于设计师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多的是设计师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继承性。设计师们将本民族的设计语义融入自身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继承与创新,在设计领域搭建起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设计的民族性趋势加固文化的基础,以此推动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在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史上,我们可从中感受到设计师对于本国文化的尊重与发展。早期的日本设计受到美国设计的影响较大,不可避免地模仿柯布西耶、赖特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他们学习到优秀的设计经验时,并没有丢弃自身的文化因素,一味地将美国的现代设计应用于所有的产品与建筑之中。反而走向了改革创新的融合阶段,将优良的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的禅宗思想、自然、寂静、淡雅的理念相融合,发展出属于日本风格的双轨制设计模式。以隈研吾的设计实践为例,作为有着日本本土建筑学院培养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设计师,他的建筑风格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的影响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日本文化中浓厚的禅意。将建筑本身融入所处的环境之中,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设计扎根于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推动着日本的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

在如今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时代,在设计领域中发展民族特色的风格更加凸显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可,以及文化认同感的构建。

2.3传统文化对于民族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于设计师进行产品定位和展开模型构建起到思维上的引领和启发作用。传统文化对于设计师思维的构建过程有着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于产品形式与功能的侧重点上,也同样存在于产品系统的设计流程和实施方式。

以德国设计为例,德国人展现的理性、严谨的文化传统很好地展现在工业设计领域。对于理性和严谨的机械美学风格追求可以追溯到包豪斯设计,但真正将其理性克制的装饰、对于细节的仔细推敲完美诠释于产品方面的是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博朗公司。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系统设计原则,这一原则是以高度秩序化的设计整理混乱的人造环境,通过将纷乱的客观物体置于相当关联的环境中,使产品在某些方面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可以说这一设计思维与方法是德意志民族理性、秩序的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的鲜明体现。而在博朗公司的设计实践中,对于设计的人体工学、功能和美学的均衡发展,追求形式的简约,产品多用黑白灰等非色调,造型直接了当地反应功能和结构的特点,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德国设计的风格特征。而这也恰恰证明了德国传统的功能主义对民族性设计思维和方式的启迪。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该民族的设计实践具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奠定了设计师应对复杂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1. 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德国设计学教授盖尔哈特:中国设计师要自信、自强、自爱。中国设计要立足中国文化,不能盲目学习美国、欧洲、日本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现代设计发展较晚,导致大多数的设计师以抄袭欧美设计来学习经验,这明显不利于设计的民族独立性发展。只有认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才能合理地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形式,实现快速成长。尤其是如今智能化的发展潮流下,产品的内部空间的黑匣子化,若想传递民族价值与特色更需设计师们对产品外观的深入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简朴、含蓄、典雅等价值理念合理运用在实践中,彰显中国的设计民族性。

当代设计中,民族性和传统文化不仅是身份和历史的象征,也是创新的源泉。设计师应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融合现代审美,把握设计的尺度,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且符合现代需求的设计作品,以求在国际风格盛行下保持民族独立性。

简答题:如何看待可持续设计的基本观点

大纲:

1、 综述:可持续设计的定义、核心、目的

2、 背景(可持续设计必要性):社会、政策、环境、人文对设计发展的要求

3、 基本要求:可持续设计涵盖产品设计全流程

(1) 物的可持续

(2) 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

(3) 产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

(4) 文化、社会的可持续

4、 总结: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影响。

可持续设计是针对当下空气污染、农业安全、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设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设计是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通过针对整个生产消费循环,利用系统式的产品与服务整合和企划,达到效用和服务取代物质产品的社会效益。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等全球非传统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可持续设计放置战略层部署,才有可能推动人类构建美好社会。

可持续设计是设计全流程的可持续,涵盖物的可持续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设计、产品与服用系统的可持续以及社会创新的可持续设计四个阶段。

(1) 物的可持续设计阶段

物的可持续设计阶段是指在设计时考虑产品实体的环境属性,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考虑并保证产品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该阶段将原先资源生产产品、产品使用后变为废弃物的单线模式,转化为废物能够再生产制造产品的循环模式。例如日本高崎公司将回收的苹果核重新加工成可食用的“餐盘”,便是运用了这一产品循环模式。产品实体的可持续阶段与绿色设计发展理念相似,都是通过reduce、reuse、recycle实现产品的循环再生。

(2) 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设计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从设计目标建立、设计构思形成、选材及制作、以及产品的回收利用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力求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柏林国会大厦改造项目中,采用屋顶太阳能、地下蓄水装置,使得整体建筑主要依赖自然光的作用实现冬暖夏凉。针对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可持续设计,是将设计重心由人造物转向自然界,提出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将自然界的健康存在作为可持续设计的核心。

(3) 产品与服务系统的可持续设计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从单一的设计和销售物质化产品转向为用户提供一系列产品和服务。pssd主要针对的pss涉及的战略、概念产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管理、流程、服务、使用和回收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此实现可持续设计。例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哈马比低碳社区,就是将废弃的工业港口进行改造,达到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化社区模式。产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设计阶段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运用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提出用户满意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4) 社会创新的可持续设计

社会创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激活、维持和引导社会朝向可持续社会发展迈进所能实施的一切活动。这要求社会大众都参与到解决日常问题的过程中,现实人人都是设计师这一理念,并最终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解决方案,达到整个社会层面的创新。以香港赛马会的”创不同“社会创新实验室研究项目为例,通过社区创生模式带领旅游永续发展,从地景、人文、产业、旅游四个维度激活社区文化,凝聚地方共识,创造可持续发展经济力。以社会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设计是通过设计让社会公众都参与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世界。

可持续设计将末端治理、源头干预、共享服务、消费公平的升级方法贯穿于这四个阶段,用设计唤醒人们“去未来化”,重建我们与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地球之间的亲密关系。让设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装饰艺术运动

摘要:探讨装饰艺术运动及背景,分析其中三位杰出代表的设计思想对该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以此加深对于装饰艺术运动及其影响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在欧美设计师的推动下,装饰艺术如何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走向与现代设计同源不同路的设计理念。关于装饰艺术运动的深入研究,加深设计史脉络梳理,了解设计进程的多元化趋势,对后续设计发展有着深刻借鉴作用。

关键词:装饰艺术运动;设计师;设计思想;设计风格;设计理念

作为二十世纪初期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欧美等国的装饰艺术运动,以追求华丽的装饰,满足人们对于产品形式的美感而闻名。其设计特点表现为简洁的几何外形、强烈的色彩搭配、丰富的装饰语义,以及对于历史元素的提取和珍贵材料的运用。本文将针对威廉•凡•阿伦、卡桑德尔以及让•杜南三位大师,展开关于装饰艺术设计风格的研究。

  1. 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历史继承下,与工业化进程发展中产生。艺术家们力图采取新的装饰形式装饰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以求在现代主义设计和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之间寻找一种折中的设计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对于产品形式美感的需求。装饰艺术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艺术家们掌握的手工艺和设计,以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来结束艺术与工业之间旧有的冲突,以及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旧有的势力差别。因此它在设计取材、形式上积极探索新的工业材料、现代技术和古埃及、原始艺术、异域历史风格相结合。

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仍是传统的装饰运动,与强调为大众服务、大批量生产的现代设计相区别。这次艺术运动的风格追求华丽的装饰,以满足人们对于产品形式美感的需求,但其性质仍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具有国际性的设计运动,其风格首先表现在法国的奢侈品上,随后波及建筑装饰、室内设计、陶瓷、玻璃、家具、产品造型、平面设计等领域。

  1. 装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

2.1威廉•凡•阿伦

以威廉•凡•阿伦为装饰艺术运动在建筑领域的代表,其风格表现为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囿于直线。几何扇形、放射状线条、闪电型、曲折型、重叠箭头型、星星闪烁型、连锁的几何构图、之字形或金字塔形的造型是其设计造型的主要形态。不仅如此,而且这些新奇样式又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

由威廉•凡•阿伦设计的克莱斯勒大厦便是装饰艺术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这是全球第一栋将不锈钢建材运用在外观的建筑。豪华而现代的室内设计,采用大量的壁画、漆器、棱角装饰;强烈而绚丽的色彩,普遍采用金属作为材料。将装饰主义最流行的光芒射线形图案用于装饰大厦顶部的窗户。

威廉•凡•阿伦在建筑领域灵活地运用现代工业材料作装饰,影响了包括帝国大厦在内的一系列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对于装饰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卡桑德尔

在平面设计领域,卡桑德尔深受20世纪早期的前卫艺术影响,以其全新的视觉语言、丰富的色彩和大胆的意向,对装饰艺术运动造成深刻影响。卡桑德尔的作品中能反映出他对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等艺术语言独到的见解,他擅长使用重构简单的几何形、聚散的抽象线条,通过独特的设计视角,将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在其平面创作中,他的海报招贴设计是象征性的立体主义平面风格最杰出的典范。

卡桑德尔为国际寝车公司设计的海报,为平面设计构成中聚散发射形式的经典。其中天空色彩的渐变处理和对火车机械金属色的巧妙渐变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争相效仿的典范。简洁的几何化车轮大小渐变、色彩渐变,和高度概括的火车车身都由左侧向右下角聚集,车辆稳稳地压在画面下方,聚焦的画面很好得贴合了铁路公司想传递给大家列车安全和快速的信息。

对于图形和文字的精细处理,使得卡桑德尔的海报极具现代感,推动平面设计的超现实主义与立体主义在装饰艺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2.3让•杜南

让•杜南作为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手工艺领域代表,相比于美国的装饰设计,更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杜南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华丽而纤细的装饰艺术风格,无论是抽象的几何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还是多样的肌理效果。尤其是对相互重叠的三角形和回纹图案的应用,再加上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与立体主义的影响,形成了极富异域特点又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这些特色同时也是装饰艺术时期的主要风格特征。

在他的作品《翠鸟》中采用了大面积的留白,作品右上角表现了两只鱼鸟站在三角形的平台上,简洁明了,极富现代气息。在制作工艺上运用现代的漆膜起皱处理,再进行打磨,产生出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的效果。华贵的色彩与抽象的几何形体相互融合,协调整个画面布局,既具现代感,又有着古典韵味。

让•杜南对于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东方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设计文明的一次完美融合。

受到古代埃及装饰风格、异域风格、原始艺术、前卫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多重影响,装饰艺术运动凭借着主张机械美、奢华美,崇拜几何形体与绚烂的色彩,使得它满足了人们对于产品形式美感的需求。其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人情化与结合的尝试更是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研究中心。

综述:人类面临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哲学世界。设计不可离开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由此将设计划分为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人类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必然会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克服这些矛盾只能靠设计。

分述:

一.视觉传达设计

简介: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传播的信号符号设计,平面为主的造型活动、人与社会精神媒介

方式:语言、音响、文字、图形

功能:1.指示性 2.情感性3.意动性4.诗意或美学5.交互6.无语言性

举例:中国银行logo

影响:符号作为传达的载体

二.产品设计

简介:人为了生存发展,追求实用功能,人与自然的媒介

方式:工具与语言

功能:联系人与自然、改造自然

举例:原始社会人造物

影响:实用、美感、社会性

三、环境艺术

简介: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自然空间为中心,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媒介

分类:建筑、室内外、城市规划

功能:居住与精神文明

举例:园林艺术

影响:协调整个社会人居环境,精神文化渗透

总结:人-自然-社会平衡离不开三类设计的作用,设计师职能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