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师-谢桓
3-北师-谢桓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3月前

回答
22
文章
0
关注者
1

提纲:

一、 科技推动设计的发展:从打制石器到新质生产力

二、 设计引领科技的发展: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三、 科技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科技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互发展

四、 Design×与设计未来:设计与科技的多元融合

正文:

论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一古老的造物活动,是人类自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实践。人类可追溯的设计发展历程包括原始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即现代设计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逐渐成为推动艺术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设计加以引领,以实现技术与设计的有效融合。科技与设计均与人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科技革新所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使产品的实用功能与美学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不偏不倚而归于中正”,既强调功能之质,又注重形式之文,追求二者的辩证统一。回顾设计史,把握设计之“文”与科技之“质”的尺度尤为重要。科技与设计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可以说,一部艺术设计史,就是一部科技与设计融合互动的历史。

一、 科技推动设计的发展:从打制石器到新质生产力

工业革命前,科技主要体现为手工业技术,依赖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打制石器的出现,最早体现了技术的力量和文明的萌芽,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则是人类首次通过化学变化实现材料转换的科学实践。《考工记》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制作经验,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体现了古人对技术与艺术内在统一关系的深刻认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驱动力是人性的解放与思想自由所激发的创造力。达芬奇的发明手稿和牛顿、伽利略的科学探索,推动了科技蓬勃发展。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普及与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揭示出技术与设计脱节造成工业产品的粗糙单调。由此,“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设计运动”等一系列设计思潮兴起,力求在技术和审美之间建立新的整合关系,如索涅特的维也纳咖啡椅和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便展示了新材料、新技术对应的新审美观念。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方式。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到苹果公司的Vision Pro混合现实设备,科技的发展使设计突破实体与虚拟的边界,从物质实体走向数字化的抽象表达。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与方法,设计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放,科技与设计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 设计引领科技的发展: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工艺美术体现了古代科技与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成为科学技术实现“为人所用”的重要途径。汉代长信宫灯将科学的实用性与宫女的艺术形象巧妙结合;东汉张衡的地动仪不仅结构精密,其造型更具艺术感。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若想深入人类日常生活,必然需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呈现。西方工业革命后,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传统手工艺走向机械化生产,设计逐渐忽视。机械效率的片面追求导致手工艺艺术与精神化艺术的分离,使工业产品的审美水准下降,也促使艺术界与产业界联合寻求变革。工业设计的诞生由此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从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运动皆强调设计与科技的高度统一,推动工业技术发展与审美设计的再结合。当代设计师通过概念性设计,如前瞻的交互设计与达·芬奇五百年前的飞行器构想,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探索。这些概念设计激励了科技的研究突破,而科学成果的艺术表达则凸显了艺术设计对科技发展的启发与推动作用,成为沟通科学与公众的重要媒介。

三、 科技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科技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互发展

从艺术设计的本质及发展轨迹来看,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技术是艺术设计固有的属性,艺术设计则体现为科技发展的最高表现形态。

设计师的创造性构想常常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分析则为设计理念的现实转化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持。例如飞机的发明最初源自人类对鸟类飞翔的模仿与憧憬。古代科技虽有限,但人们已尝试通过造型模仿鸟类来探索飞翔的可能性,这一设想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随着空气动力学和机械学的迅速进步,莱特兄弟结合传统飞行设想和先进科技创造出第一架飞机,实现了人类的飞行梦想。同样,珠海歌剧院以“日月贝”为灵感来源,在施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其成功将象征性艺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正是科学家的不断创新最终使其成功落成,充分体现了设计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历史经验反复验证,设计是一种“艺术创造行为”,同科技一样需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满足公众的功能需求。中国汉代的长信宫灯,设计精妙,将环保理念、人体工程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展示了古代设计智慧。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以跨领域的创作和研究,将科技与艺术实现了极高的融合。进入20世纪,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愈发紧密。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建筑设计新途径,贝聿铭等建筑师将美学、哲学与现代科技融入设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如埃菲尔铁塔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这些经典案例皆为设计与科技融合的典范。现代设计学科也由此确立,成为一个融合科技与美学的跨学科体系,推动设计走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科技与设计日益交融,相互影响渗透。科技融入艺术的情感与审美,设计则借助科技实现创新。科技与设计的互动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推动社会发展与文化创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设计必须依靠科技提供的力量,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两者融合创造新时代的产品与体验。

四、 Design×与设计未来:设计与科技的多元融合

(一) Design×:面向复杂世界的设计研究

从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到现代设计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样式”问题展开。不同阶段的设计史关注点虽有差异,但本质聚焦于技术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转变:从最初反对工业化,崇尚自然,到包豪斯对工业生产适应性探索。设计史由此可归结为技术与形式间的互动与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学科与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设计路径扩展。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包豪斯,发展出更理性、系统的设计学科风格,强调系统性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关注设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前,全球问题复杂化促使设计范式突破传统界限,设计角色、使命、对象和方法不断更新。设计逐渐成为跨学科创新实践的场所与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 走向未来的整合

1392年意大利建筑大师让·维诺特提出:“放弃科学等于失去真正的艺术。”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一观点意义更加深远。艺术并非孤立存在,科学已成为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具有内在必然性。艺术与科技的整合催生新的艺术存在方式与形式,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还推动了艺术结构的变化。整合过程始终持续,随着科技发展,不断生成多元化艺术特征,艺术规范随之不断拓展。科技本身存在双重性,一方面推动人类进步,另一方面则带来环境危机等问题。科技系统的独立化进一步造成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分裂,强调文化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艺术与科技整合提供解决矛盾、实现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关键。整合需要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外在动力是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内在动力则是艺术自身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艺术本质上是开放的,通过与科技整合,推动自身变革与发展。在21世纪,艺术与科技的整合将持续深化,必然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

工艺美术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此时正值工业革命完成、机械化产品大量涌现的历史阶段。然而,由于设计发展滞后于生产技术,大量工业产品显得粗糙低劣,而传统手工艺产品又因追求过度装饰而变得矫揉造作,这种产品的两极分化使社会上存在严重的审美与质量失衡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斯金、莫里斯等知识分子群体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以对抗工业化对传统设计和手工艺精神的负面冲击,试图恢复中世纪手工艺作坊的价值与风气。

工艺美术运动具有鲜明且深入的风格特征:

(1)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生产

运动的核心主张即在于否定机械生产。他们认为,机械产品因缺乏人工温度而无法体现真正的美感和品质。莫里斯明确提出:“只有手工艺品才可能是真正美的”,主张工匠要亲自动手,用情感和技艺赋予作品生命力。例如莫里斯自己创办的莫里斯事务所,就是坚持以传统手工艺方式生产家具、壁纸、纺织品等各类产品,力求体现人情味与艺术气质。

(2)反对过度装饰,推崇自然主义风格

运动明确反对当时盛行的维多利亚风格的繁琐矫饰,也排斥巴洛克、洛可可等装饰过度的传统风格。他们提出“师法自然”,追求从自然中提炼简洁、清新、质朴的装饰纹样。莫里斯设计的壁纸、纺织品大量采用植物和动物纹饰,以生动却又平面化的图案处理方式呈现,形成清新自然、朴实却富有生机的视觉效果。

(3)讲究材料真实,注重材质肌理表现

工艺美术运动对材料真实性尤为看重,认为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质,应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利用。他们尤其青睐手感丰富的天然材料,如橡木、黄铜、木材、皮革、麻料等,并强调材料之间的肌理对比效果,例如粗糙的砖与光滑的瓦、粗粝的铸铁与细腻雕刻的橡木之间的搭配,以体现材质本身的审美价值。

(4)强调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运动提出“美术与技术结合”、“为大众服务”的设计观念。拉斯金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贴近人民生活,反对纯粹为美术而美术的观念。莫里斯也明确指出:“不要在家里放置任何你认为丑陋的东西,即使它是实用的。”例如莫里斯设计的“红屋”,不仅美观且实用,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虑,使功能与审美达到了高度统一。

(5)设计风格朴实大方,具有温馨浪漫气质

工艺美术运动的作品大多外形简洁大方,轮廓明晰,装饰朴素而温暖,体现出温馨、浪漫的生活情调。与冰冷呆板的机械产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风格对营造温暖、宜人的家庭环境有极大帮助。例如家具设计中常使用柔和的色调与自然质感的纹饰,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情感特质。

(6)强调设计的社会民主性与集体性

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提出设计应服务于广大的民众,而非仅仅服务于少数上层阶级。同时强调设计工作应是集体协作,而非单一设计师的独立创作。莫里斯与拉斐尔前派共同创办的莫里斯公司便是这种集体性设计模式的体现,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体设计,这种模式对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虽然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明显局限。它反对机械化和大批量生产,过于理想化和知识分子化,因此难以成为工业时代的主导风格。但它对现代设计思想的形成、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理念推广,以及对手工艺价值的再认同,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现代设计运动的序幕。

提纲:

新艺术运动的产生背景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相似:

(1)都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
(2)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强烈反映;
(3)都旨在重新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
(4)都放弃对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中的一些装饰题材,如以植物、动物为题材的装饰风格和图案的发展;

(5)都受到日本装饰风格,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尤其是浮世绘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来源;
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彻底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题材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一、“文质彬彬”的哲学渊源与造物理论基础

“文质彬彬”这一理念源自孔子的《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文”指物的外在表现形式,“质”则是内在功能与材质。孔子的这一思想强调了造物活动中形式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中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从追溯孔子儒家思想的哲学渊源出发,可探究古代中国设计造物艺术的儒家哲学理论支撑,以及中国当代设计面对复杂世界面面观时的文化自信来源。

二、《考工记》与《天工开物》中设计思想的传承与转变

以《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设计理论著作,虽间隔2000余年,却均体现出对“文质彬彬”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一)《考工记》:等级礼制下的功能与形式统一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由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着力构建“天、地、人”的整体协调的造物关系,即同时满足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才能制作出优良的器物,其中天时、地气是决定造物之优劣的先决条件,故这一朴素的工艺观提出正是古人对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诠释。作为补遗被选入《周礼》的《考工记》还以儒家礼制思想为基础,其“器以藏礼”的等级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除强调器物的外形、纹饰与其功能用途保持高度统一外,还要求造物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等级礼制,这就对功能性与形式美赋予了更深刻的封建社会的时代话语,即功能性体现在封建专制的等级森严,形式美体现在与之等级对应器物上的装饰。其书中对工艺制作标准和美学要求的严谨描述与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在思想和物质上的刻画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文”与“质”相结合的追求。

(二)《天工开物》:世俗化取向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晚明时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延续了儒学对造物的哲学理解,但更关注于百姓日常生活实践,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工艺精神的沉淀。宋应星强调工艺的精妙巧思、材质的合理使用,凸显出“巧”、“精”、“妙”等审美评价与实用价值的内在统一,其多次强调“人巧造成异物”,也体现了工匠的智巧与技巧,工匠的主体地位和造物的实用功能得以呈现。

在《乃服》一篇中,宋应星谓“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表露了其对造物活动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态度,宋应星的一声叹息,同情与恻隐之情跃然纸上,表现了其对人类造物活动的反思与批判,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宋应星并不认可“天圆地方”的观念,接受了西方“地球为圆球”的思想,这更进一步表明他对于人在应对自然时积极的入世态度,展现晚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世俗化,讲究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杀生盈万,乃得一裘”的诘问也反映了传统工艺中生态意识的萌发,这与当代西方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思想不谋而合。

这种转变可窥见社会历史发展的世俗化,亦体现了对民间日常需求的尊重,也使得设计更贴近人们实际的生活。世俗化的转向使得宋应星更为关注“百姓日用即道”的平民思想,关注生产与技术。尽管仍有封建等级色彩,但是这种平民用物的去装饰倾向和“呈效于日用之间”的实用观念使得形式功能的关系更为和谐,在肯定器物质料之美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质”的作用。

三、当代语境下的“文质彬彬”

(一)传统工艺智慧与当代中国设计本元回归

传统语境下,圣王是开天辟地的造物主宰,表明中华文明在神话中演进。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不仅都一脉相承儒家造物史观,还在历史暗涌中向善发展。从《考工记》中“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到宋应星继承、肯定圣人创物的传统,却又逐渐世俗化的迹象也使得功能与形式更加统一,这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使得器物“质”的一面占有更高的话语权,同时也反作用于提高生产力。故中国工匠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与演变,不仅生成了新的传统,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东方设计哲学再建构

在中国当代设计实践中,面对全球化、消费文化冲击与发展软实力文化来说,重提“文质彬彬”的理念尤为重要。中国设计是否过度追求传统图案符号的形式化复制,忽视了传统工艺智慧内涵的真正价值?中国置身于“设计”的时间很短,不过四十余年,但从事“造物活动”的历史却很长,设计师应积极回归设计本元,站在西方设计教育体系的架构里,从中国传统工艺智慧中提取审美特质与语言特点,展开对东方设计哲学、设计体系的追溯和建构。在保持传统审美的同时与现代设计语言、国际化表达相融合,这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创新,更体现在内涵上的深刻挖掘。

结语:朝花夕拾“文质彬彬”:在回望中重构文化自信

现代日本文化之所以广受世界瞩目与青睐,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懂得拾起那些中国曾经忽视、却极具智慧的传统理念。许多被奉为经典的设计成就,其实正是源自中国古代被遗忘的美学智慧。一旦中国重新认识并激活这些文化资源,便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因为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深邃而广博的文化宝库。

因此,中国当代设计师更应立足当下,回望历史,以回归造物本元。因为我们必须尊重辉煌的历史,这种深度思辨的哲学思想根基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与当下复杂世界面面观所结合,从这一哲学视角出发,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当代设计的未来发展之道与文化根基该何去何从。在这一过程中,“文质彬彬”不仅是古代美学理想的凝结,也是面向未来的哲学路径。古人所说之“质”,强调材质与内在功能,而在今日,它被赋予了更具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拒绝盲目追随潮流、附庸风雅,回归本质。正如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所展现的那样,不是机械地转译传统图案式样,而是在现代语境中重构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意蕴。    

东方文化是中国设计的根,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再造是设计行为的基石。从内在出发、注重交互过程的创作思维,通过材料、工艺与精神的深度融合,演绎出对传统审美价值的重新诠释,也暗合了“文质彬彬”作为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精髓,应该成为当代设计持续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基础。这一哲学思考若能融入当代“造物活动”之中,或许正是在多元文化激荡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设计重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通道。
(2466字)

名解: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

水晶宫是1851年在英国为举办国际工业博览会而建造的临时展览建筑,被视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建筑由园艺家帕克斯顿设计,采用钢铁骨架与玻璃幕墙结构,完全摒弃传统装饰,以预制构件快速装配完成,此次博览会旨在展示工业革命后的技术成就并提升公众审美水平,共展出约1.4万件来自欧洲及美国的工业产品。水晶宫本身因其新材料运用与工业化预制件建造方式被誉为“建筑奇迹”,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然而其展品普遍装饰繁复、风格混乱,暴露出工业设计缺乏统一美学原则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对设计改革的讨论。其历史意义在于它推动了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教育机构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设计走向系统化现代化发展的开端。(298字)

名解: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兴起的一个建筑师流派,标志着美国现代主义的开端。该学派强调功能性,主张形式服从功能,反对折衷主义装饰。其兴起与1871年的大火有关,这促使建筑师在有限市中心内探索高层建筑,故芝加哥的建筑师群体逐渐形成以功能性为核心、注重结构表现力的风格。其代表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主义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信条之一。而弗兰克·莱特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融合。尽管该学派强调功能优先,但在实践中并未完全摒弃装饰,沙利文本人仍偏好自然纹样的装饰元素,显示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性。该学派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奠定了理论基础。(291字)

名解:弗兰克·L·莱特(Frank Llyod Wright,1867-1959)(流水别墅)(Prairie School)

弗兰克·莱特是美国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被广泛誉为美国本土建筑的开拓者。他的建筑风格被称为“草原小屋风格”,特点是室内空间开放流畅,采用本地天然材料,使建筑与环境高度融合。他师承芝加哥学派代表路易斯·沙利文,在批判性继承其“形式追随功能”理念的基础上,主张建筑是一个由功能、结构、装饰与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并提出了有机建筑六原则,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协调性。他对机械化持积极态度,但他未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的应用,且后期将简洁的几何形式绝对化,导致部分设计过于僵硬。他的职业生涯跨越自然主义、有机主义、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其设计范围内容无所不包。他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为欧洲现代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启发,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339字)

名解: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是英国美术理论家、教育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和精神领袖,他针对水晶宫博览会作出的尖锐反响使他成为最早提出现代设计思想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为19世纪末的设计家们提供了理论根基。他强调小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设计应该为大众服务,显示了他的民主思想。在设计上他主张回到中世纪手工艺行会的传统,强调诚实、真挚的手工艺设计和设计应该师法自然,并提出早期功能主义设计的原则。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他将粗制滥造的产品怪罪于工业化的主张具有矛盾性和局限性,并未提出改善工业化生产等问题的方案。基于对手工艺文化的怀旧感和完全否定工业产品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可能性,都展示出他的典型的浪漫主义知识分子的一面,也概括了英国社会和知识概分子僵化、刻板的特点。(342字)

名解: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义是18世纪60年代在资本主义初期首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这种复古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需要,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式样企图在古代文化的民主政治中找寻思想上的共鸣,表达他们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借用历史语言导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除政治需要外,在建筑和设计史上人们逐渐厌恶繁琐装饰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风格,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促成了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产生与流行。新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的典雅、节制、简洁的品质以及高贵的淳朴和肃穆的庄重,在建筑上追求符合逻辑的结构和朴实的细节,表达此时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其中,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英国的新哥特主义和美国的折衷主义最具代表性。其为后面的装饰艺术运动奠定了美学基础。(309字)

名解: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兴起的一种重要艺术思潮,最初在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形成,并在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等领域有所体现。该思潮带有强烈的反工业化情绪,主张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并通过回归中世纪的艺术形式来对抗机械化生产的冷漠与单调。浪漫主义设计追求非凡的趣味与异国情调,尤其偏爱东方风格,强调情感表达与历史想象。尽管它试图以手工与传统工艺对抗现代工业文明,但因排斥机械化,而未能有效解决工业条件下的设计问题。在建筑史上,浪漫主义常与“复古主义”、“新哥特主义”等术语交织使用,被视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与审美立场。(283字)

名解:折中主义(Eclecticism)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中后期欧洲及美国建筑与设计领域流行的一种风格,其核心特征是自由模仿并组合历史上不同风格的元素,而不拘泥于某一特定风格体系,因此也被称为“集仿主义”。该风格兴起于工业化迅速发展、考古热潮和摄影技术的背景下,受到商业市场推动,通过拼接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来满足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第二帝国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复兴以及美国的古典复兴建筑都是其典型代表。其在美国不仅反映了新兴国家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心理,也体现出寻求本土文化认同的努力。华盛顿的联邦建筑以罗马风格为主融合多种欧洲传统,展现了新大陆的民主精神。尽管折衷主义缺乏统一的美学原则,但它适应了工业时代大众市场的需要,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

提纲:

(一)“文质彬彬”的哲学内涵渊源与设计理念根基

(二)《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中的一脉相承却又向善发展的内外兼修思想

(三)中国当代设计回归“文质彬彬”设计理念的意义与路径(论述题可写)

A

“文质彬彬”这一理念源自孔子的《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文”指物的外在表现形式,“质”则是内在功能与材质。孔子的这一思想强调了造物活动中形式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中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从追溯孔子儒家思想的哲学渊源出发,可探究古代中国设计造物艺术的儒家哲学理论支撑,以及中国当代设计面对复杂世界面面观时的文化自信来源。

以《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设计理论著作,虽间隔2000余年,却均体现出对“文质彬彬”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由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着力构建“天、地、人”的整体协调的造物关系,即同时满足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才能制作出优良的器物,其中天时、地气是决定造物之优劣的先决条件,故这一朴素的工艺观提出正是古人对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诠释。作为补遗被选入《周礼》的《考工记》还以儒家礼制思想为基础,其“器以藏礼”的等级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除强调器物的外形、纹饰与其功能用途保持高度统一外,还要求造物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等级礼制,这就对功能性与形式美赋予了更深刻的封建社会的时代话语,即功能性体现在封建专制的等级森严,形式美体现在与之等级对应器物上的装饰。其书中对工艺制作标准和美学要求的严谨描述与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在思想和物质上的刻画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文”与“质”相结合的追求。

晚明时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延续了儒学对造物的哲学理解,但更关注于百姓日常生活实践,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工艺精神的沉淀。宋应星强调工艺的精妙巧思、材质的合理使用,凸显出“巧”、“精”、“妙”等审美评价与实用价值的内在统一,其多次强调“人巧造成异物”,也体现了工匠的智巧与技巧,工匠的主体地位和造物的实用功能得以呈现。

在《乃服》一篇中,宋应星谓“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表露了其对造物活动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态度,宋应星的一声叹息,同情与恻隐之情跃然纸上,表现了其对人类造物活动的反思与批判,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宋应星并不认可“天圆地方”的观念,接受了西方“地球为圆球”的思想,这更进一步表明他对于人在应对自然时积极的入世态度,展现晚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世俗化,讲究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杀生盈万,乃得一裘”的诘问也反映了传统工艺中生态意识的萌发,这与当代西方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思想不谋而合。

这种转变可窥见社会历史发展的世俗化,亦体现了对民间日常需求的尊重,也使得设计更贴近人们实际的生活。世俗化的转向使得宋应星更为关注“百姓日用即道”的平民思想,关注生产与技术。尽管仍有封建等级色彩,但是这种平民用物的去装饰倾向和“呈效于日用之间”的实用观念使得形式功能的关系更为和谐,在肯定器物质料之美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质”的作用。

传统语境下,圣王是开天辟地的造物主宰,表明中国文明在神话中演进。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不仅都一脉相承儒家造物史观,还在历史暗涌中向善发展。从《考工记》中“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到宋应星继承、肯定圣人创物的传统,却又逐渐世俗化的迹象也使得功能与形式更加统一,这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使得器物“质”的一面占有更高的话语权,同时也反作用于提高生产力。故中国工匠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与演变,不仅生成了新的传统,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中国当代设计实践中,面对全球化和消费文化冲击,与发展软实力文化来说,重提“文质彬彬”的理念尤为重要。中国设计是否过度追求传统图案符号的形式化复制,忽视了传统工艺智慧内涵的真正价值?中国置身于“设计”的时间很短,不过四十余年,但从事“造物活动”的历史却很长,设计师应积极回归设计本元,站在西方设计教育体系的架构里,从中国传统工艺智慧中提取审美特质与语言特点,展开对东方设计哲学、设计体系的追溯和建构。在保持传统审美的同时与现代设计语言、国际化表达相融合,这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创新,更体现在内涵上的深刻挖掘。

东方文化是中国设计的根,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再造是设计行为的基础。从内在出发、注重交互过程的创作思维,通过材料、工艺、创作过程的深度融合,演绎出对传统审美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诠释,也暗合了“文质彬彬”作为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精髓,应该成为当代设计持续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哲学性思考,在东方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交流和经济全球化激荡下,中国设计或能在国际设计舞台上找到自信而独特的位置。

(正文1882字)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鱼于1980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仰韶文化庙底沟型的盛名代表。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普通伊川缸大多简单且素朴,但此陶缸不但施彩,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且装饰着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彩陶绘画。白鹳形象取用了已知最早的没骨画法:一只圆眼、长嘴、两腿支撑的白鹳,它昂首,身体微后倾,嘴上叼着一条大鱼,可见该器十分注重细节处理与姿态传达。器右部分则树立一把石斧,对斧的孔眼、缠绳等进行了细节刻画,体现先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287字)

玉龙于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是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中红山文化的著名代表。由于中国人自认是龙的传人,故红山文化玉器里,玉龙最受推崇。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两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266字)

垂弧纹彩陶罐于1973年出土于甘肃广河地巴坪44号墓,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半山型的代表作之一。半山型彩陶开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使得施黑和红彩相间,口沿内绘垂弧纹样,腹部绘多层连续垂纹和锯齿纹。由三组分层连续的垂孤纹组成整体图案,每层山两层照色带纹和一层红色带纹组成,黑色带纹上缘绘向上的锯齿纹,其锯齿纹的应用是这个时期新的特色。其图案若平视,如排波连涌,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若俯视,似涟漪渐开,设计水平很高。总体来说,其精巧繁密、饱满凝重。半山型时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时期,展现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258字)

18世纪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为手工艺生产,如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风格强调产品的手工精致、装饰华美,服务于贵族阶层,他们追求一种极致的工艺与高雅的审美取向,普通民众无力负担。

进入19世纪,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下(1837-1901),强盛的日不落帝国轰轰烈烈地展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伦民族在“前进”和“发展”的高昂情绪中,发明蒸汽机、使得机械化大生产方式普及,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产品价格下降,市场开始扩大,消费群体由贵族扩展至广大的中产阶级甚至普通市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于1851年举办了水晶宫博览会。这场博览会的举办,最初是为了炫耀和展示工业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贸易合作。但从实际效果看,博览会并未实现这一初衷,反而暴露了英国工业产品设计的严重缺陷,即工业化生产产品在审美上的退化与文化内涵的缺失。这种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艺术的堕落,即工业生产所制造的大量产品虽然高效,但粗糙且艺术品质低劣,故成为一种审美负担。

诚然,生产力的提升的确造福了广大民众,然而,早期工业化阶段并未产生新的审美观念和成熟的设计体系,工业1.0的技术受限与大量仿制手工艺阶段的传统装饰风格,导致大量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且审美混乱,出现了设计与工业化生产之间的明显断层。所以,博览会造成的结构是暴露了工业革命初期设计领域的严重问题——产品缺乏设计上的美学性、质量普遍低劣,被称为“设计的堕落”。

此时英伦民族整体的社会价值观以数理化为核心,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导致注重眼前利益的功利主义盛行,压迫个人精神,人文艺术精神的萎缩出现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的截断,除上述的美学缺失的恐慌外,还出现了新的精神上的困境。促使英国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开始在新情境下重申个人对社会反思的必要,他们人文要汲取包括艺术文学一切人类的优秀文化积淀,重新审视工业化、审视工业革命,致力于摆脱这种窘境。

于是,一场以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思想与实践运动,即工艺美术运动,由此被催生。

首先,针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设计质量退化与审美混乱的直接反应,他们强调恢复手工艺的艺术价值,认为只有手工艺才能传递设计者本人的情感和个性。拉斯金和莫里斯尤其强调设计不应单纯服务于效率和经济,而应关注设计的审美、道德与精神价值,恢复设计的真实性与人的尊严。

其次,水晶宫博览会导致了设计领域内部的深刻反思。博览会后,设计师们开始反思工业产品与传统手工艺之间巨大的精神和美学差距。他们逐渐意识到机械生产无法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必须重新审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反思推动设计从单纯追求产量和效率,重新回归到以人为本、强调人性需求与文化传承的路径上。

最后,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来看,工业革命后的机械化生产导致传统手工业者失业,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扩大。工艺美术运动提出“艺术与手工结合”,正是为了重新赋予工匠阶层尊严与经济价值,改善社会的不平等状况。

水晶宫博览会不仅是一次工业成就的展示,更是点燃了揭示了工业革命早期工业产品设计在艺术、文化与社会方面严重问题的导火索。正是博览会所暴露的工业化产品设计危机,催生了以艺术价值、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工艺美术运动。这一运动的出现,体现了设计观念的一次深刻转型,从工业化初期对物质效率的单一追求,向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责任转变。所以,对于拉斯金,亦或是莫里斯的评价,不应该站在当今社会价值角度进行回推,更是应该回溯时代背景身临其境地感悟莫里斯等人如何打破僵局,所有的历史发展都是在时代条件下,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一小步,跬步而积千里,五十步亦可笑百步。莫里斯对机械化的观点是在时代条件下有突破的辩证,是有预见性的。尽管莫里斯讨厌机械化,但他并非对机器全盘否定,反而认为机械化是大势所趋,他反对的是机械背后剥削劳役工人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体系,他将一切怪罪于资本主义的贪婪。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工艺美术运动先驱们对艺术性和功利性与精神性关系的新辩证,工艺美术运动的内蕴的独特时代精神意义才会成为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精神扭曲与异化的设计史重要篇章。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