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ko
koko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12
文章
0
关注者
0

波普艺术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本质上讲是一场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大众文化影响中去,对于当时处在战后物质匮乏的英国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的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波普设计运动追求新颖,古怪,新奇的宗旨,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依据,这场运动只在形式主义中探索,没有深层的意识形态依据,所以,本身形式的不断改变使它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运动。从波普设计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众一次性文化背景之下,功能主义设计已难满足新的消费心理和观念的需要,它促使设计师将注意力移向消费者及其心理需求。
而中国,当下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而这种多元化的趋势,能促进设计师创意产出有积极促进作用,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多变,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内循环竞争力。

兼爱与民本是墨子所有思想的出发点,“兼相爱,交相利”指的是要爱所有人无差别。当时的人们面临“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状况。“兼相爱”就应该改善人民的生活,即提供人民的物质需要。因为设计不只是上层人士的专利,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为整个社会服务。时光流转,当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也要考虑其他生命。“兼爱”也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设计者应追求共生互利的自然状态。这一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中,已经被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孙宇彤老师和孟祥彬老师的《墨子思想与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提出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平衡各自然要素的比例、位置、搭配形式,运用自然规律,引导自然过程发挥作用,以达到相互得利、相互促进的自然园林景观状态。《生态环境对产品开发设计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王璞老师认为工业设计师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发展客观规律。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几千年来,虽然环境在不断改变,可人的内心还是一样,这在当代依然实用。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与独特风貌的历史文化。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预算等活动,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和源泉,两者相融,更能焕发新机。

国际主义风格是一种现代主义发展,讲究极度理性、秩序感、功能主义冷漠的设计。最早的雏形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举办的韦森霍夫现代住宅展上,美国现代主义大师菲利普·约翰逊受到其影响,将其语汇带回美国逐渐在战后发展为国际主义风格。国际主义风格比起包豪斯时期的现代主义风格因为与商业化联合的更紧密,对于功能理性的更加科学的应用在美国设计的推广下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格,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建筑、产品、平面、教育等各方各面。以下我将从这四个角度来说明国际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所产生影响。
(一)建筑领域
国际主义建筑贯彻密斯凡德罗的“less is more”的理念,使用现代材料,不加任何装饰,用钢筋与玻璃打造出整洁的几何立方体建筑,如其代表作“西格莱姆大厦”就是国际主义建筑的典型。采用预制件和玻璃幕墙的建筑方法,以功能主义为核心追求的理念减少了很多建筑成本,对于当时当代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大启发,许多简单无装饰的现代筒子楼应用而生,虽然粗糙但极强的功能性尽可能的满足了更多人的现代化住宿需求,随后在70年代北京长城饭店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之一,运用了与“西格莱姆大厦”相似的结构,大批量的采用玻璃幕墙,形式简单无装饰,强调现代的功能性,这些设计给了当时的中国耳目一新之感,是国际主义影响中国建筑的最好代表。
(二)产品领域
国际主义产品设计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发展密不可分,乌尔姆强调“产品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强调无装饰性、功能主义、秩序的美感。把产品设计从繁琐的外观中解脱,剔除设计中的“乌托邦”成分,成为可以真正大批量生产的、真正为人服务的现代功能品。这种低廉、批量化、高产的产品设计理念很快在战后各个国家得到发展,符合了战后复兴缺少物质产品的现实国情,国际主义产品追求的平整和秩序之美也符合了战后人们对于安宁与稳定的精神需要。中国在战后经历了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如今到达了工业4.0时代的关口这种设计思想给了中国产品制造很大启发,曾经的解放收音机、凤凰自行车、英雄钢笔用了最简洁的设计提高了产品的普及率,到了现在华为手机、大疆无人机高科技产品设计中对于形式的简化和功能美学的突出,都受到了国际主义对于功能理性追求的影响。
(三)教育领域
不仅仅在实际应用方面,教育领域中国当代同样受到了国际主义很大的启发。国际主义是伴随着乌尔姆-博朗体系而发展的,比起包豪斯时期更加注重实操性,把技术与艺术分离,把设计看作纯粹的理性与功能的任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工业设计从传统的设计领域中分离开来成为理科学院的一门新型学科。如今我们高校中的工业设计系仍然在沿用乌尔姆设计学院带给我们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另外也有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受到了乌尔姆设计的传承在中国开办相关的设计教育体系,如今天的同济大学设计系。
(四)平面领域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80 年代随着如靳棣强在1980年设计的中国银行的平面图标为代表,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主义风格热潮,这种设计在把我国企业推向国 际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主义的平面设计语汇的融入很快让中国的平面设计国际化进展有了很快的发展,让现代企业的ci设计不再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性和乡土性的特定,更加契合“全球化”的未来趋势,是当下中国跨国公司能够在世界舞台中取得记忆点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见国际主义的风格渗透影响在中国当代设计的各个方面,让设计再一次审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繁琐的装饰中解脱出来迎合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趋势。但另一个方面来说,国际主义设计也有过于冷漠理性、发展为了商业符号而忽视了功能的弊端,随着“普鲁迪艾戈住宅区”的一声巨响逐渐淡化在历史长河当中,当下我们的中国设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中注入民族性与时代性让其影响在新时代仍然熠熠生辉。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产品和文化思潮也随着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而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80年代以来的几十年是艺术设计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不同的设计门类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其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发展是主题,在发展中必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平衡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注重设计教育设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促进国家民主制度的进步及民主设计的形成,将是中国现代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即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问题必然随着发展而得到解决。
(1)结合科学技术,深刻理解民族传统和精神
平面设计是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中发展最快成绩最好的一个领域。20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籍装帧、商品包装、广告等设计已取得较好业绩。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平面设计开始转型,这一时期的转型从模仿开始,模仿对象从日本到港台再至欧美。九十年代,一些先觉设计师兼顾传统与现代,逐渐在中外设计交流中站稳脚跟,世界平面设计界有了中国一席之地。例如陈汉民设计的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的标志。在当下信息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脑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后,构思能力即创造能力成为设计中最主要的因素。信息设计等新的平面设计也开始影响和改变原有平面设计的面貌,网络的页面设计、电视的片头设计等新的设计对平面设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国内设计仍需变革设计观念,吸收世界设计的经验,结合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更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和精神,而非停留于借鉴民族设计的表面形式,这是中国平面设计界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
(2)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产品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水平的标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而言,中国工业还处于一个大规模改造和建设时期,大量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主要还是外来样式,只要国内有市场,这种靠仿制的生产就会持续进行下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工业设计也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工业设计的观念,得到社会的确认和政府的重视,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这一批有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设计师,不仅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会进一步推进工业设计观念的社会普及,促进工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外设计交流将会在新的层面上开展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方法,超越先进,形成民族的设计特色。在设计上中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设计师与设计教学如何与其生产实际相结合、如何与工程师协同工作、如何更好的设计创新而非模仿,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历史上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真正做到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由此促进了德国设计的发展。学习借鉴其经验能使我们的设计得到长足发展。
(3)设计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并重
在如今全民设计的时代,设计作品应蕴含着设计师的责任感与社会伦理性,设计当中应该保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平衡,让大众对设计功能的需求转变为对设计心理的需求,设计师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设计是关注未来的,具有前沿性与预测性,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会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相互交融,为世界创新的设计提供更多、更新的发展机遇。设计同时提供实际解决方案,而作为实际的执行者,掌握知识与情感的设计师必须要跨越学科的界限,进行跨领域的设计,同时设计师应该保持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如今人类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以前设计所注重的功能、形式设计等问题以及商业性设计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设计的新追求、新体验。设计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设计背景下,总是此消彼长的,商业性更多时候是大于公益性的。设计作品哪怕创作的是社会责任点,却仍然还是不能逃脱相关的商业性需求。所以设计的商业性和公益性是一体的,如同正反面无法分割,这要求设计师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两者的关系,去努力寻找商业性和设计公益性的平衡点。承认商业设计需求的合理性,我们不要盲目遵从设计的商业需求,要真正地去关注社会的问题,体现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责任意识,设计的公益性(责任)意识已经是产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设计在西方发展了几百年,但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要解决当代中国设计的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每个设计师能够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修炼,坚持走中国设计的本土化路线,学习借鉴,但不抄袭,加强自身对科学文化的深造,提高社会则感。当前设计者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设计师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只有中国设计师在设计之路上不断努力,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未来设计才会大放异彩。

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我们所熟知的工业产品与工业设计现代概念还未诞生,世界上的造物大多都是传统的手工艺造物,手工艺造物讲究“精心致巧”的匠人精神,讲究手工艺者对于造物整体的把握,有十分强烈的制作者个人特色和审美表达。在20世纪中叶的战后年代因为现代设计一味的追求功能性,忽视了人的个性追求,许多设计者们希望重新找回手工艺的精神,把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设计进行融合,让现代设计达到更高层次的“否定之否定”的跨越式发展。以下我将从思想和物质两个层面,具体谈谈传统手工艺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一)回溯“中国匠人精神”的时代意义
如今我们正在面临工业4.0时代发展任务,需要加快进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积累了几千年的“匠人精神”成为了可借鉴的要点,中国的“匠意”中包括了极强的创造性与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代匠人通过实践摸索和经验传承发明出了“失蜡法”、“夹伫”、“青花五彩”等革新性的创意技艺,这与其可以求新求精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也是在当代我们对于形式僵化情况的解决良策。另外,正是因为有了在匠人在制作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制用利人”、“重己役物”的设计思想以及《考工记》中提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设计规范才让我们古代造物诞生了“长信宫灯”这样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并且具有人性化的优秀设计。这些思想与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绿色设计、形式与功能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往往不谋而合,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从本国特色民族手工艺精神中汲取力量,不仅是升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融合,并且还让本国的现代主义具有民族性,在世界范围了弘扬了“中国精神”的内核。
(二)融合促进设计产业发展意义
手工艺在经历现代主义的机械化冲击后逐渐的转向了“纯艺术”领域,成为另外一种层次的力量。回顾现代设计史,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对于手工艺力量的呼唤到美国“工作室手工艺运动”的手工艺当代表达再到英国70年代“手工艺复兴运动”可见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的融合的融合从未间断,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了不同的目的和形式,都在当前的时代解决了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当我们感叹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设计出“蝴蝶凳”的实用并兼具意匠之味时,当我们感叹英国设计师韦斯特伍德的“迷你蓬裙”在商业时装设计上既潮流又复古的品味时,我们都应该追寻其在背后对于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实践,如民艺运动等的思潮运动,只有把握这一点我们才能发挥手工艺对于现代设计的促进作用,提高整个设计产业品味和商业上的发展。

总上来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融合有着溯源精神思想、促进实际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古国,这一传统优势我们应该不断思考转化为时代优势,为中国面向工业4.0的新时代、设计的增强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老子的意思是“有”能够给人带来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老子在强调“有”的作用的同时没有忽视“无”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认为“无”比“有”更为重要。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有无相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设计观念和创作思维,并促进了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一、“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可以轻易从老子的辩证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少即是多”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他认为建筑设计应立足“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二、功能主义是设计理念
老子认为“有”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无”的功能更加不可忽视。功能主义是一种以功能为核心或注重功能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指在设计中解决形式与功能、美和效用的关系时,提出注重产品的功能、效用,删去不必要的、繁杂的、有损功能的装饰,倡导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思想。

现代设计的“少即是多”和“功能主义”等设计理念也正反应了老子“有无相资”的辩证思想。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设计技术与方法不断更新,加之新的传播媒介与承载物料不断涌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改变了设计的结构,丰富和更新了设计内容,同时不断创造新的设计形式,推进这设计向前发展,赋予其新的范畴,核心形式和外延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环节,对繁杂冗长的数据进行收集利用,针对信息从采集、处理、储存到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的计算。大数据类型包括视频和图片,这就涉及到设计领域,设计工作者在数字信息化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大数据,结合新技术和应用,调整优化设计过程,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化的设计。
21世纪的设计已经随着媒介和技术不断演变,成为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就如视觉传达设计而言,已经从二维平面设计到动态化、综合化的三维、四维的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对于设计前期工作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分析需求、寻找痛点、受众定位等等。设计追求的是让消费者受益。在以往的设计中,对于设计对象定位笔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数据收集比较困难,结论相对片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而如今,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准确的设计目标定位,再同创新思维结合共同完成设计工作。设计中利用大数据进行目标定位,这对于之后的设计有指导性意义,也是建立正确设计观点和思维方向的前提,为设计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中世纪神学权威的崩溃,新的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这在艺术上表现为“为神的艺术”向“为人的艺术”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际上已经开始被广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所关注。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革新与补充,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

第一,“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从人们的需求出发,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即设计为广大民众服务。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包豪斯的“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设计原则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为实现这一点,包豪斯从现实生活出发,将艺术与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结合。其中由包豪斯培养出来的杰出的女设计师玛丽安•布兰特所设计的过滤茶壶,做到了形式美与实用性的统一,这个茶壶仅有7cm高,内置茶漏可过滤茶叶,茶壶外形是几何元素的组合,极具雕塑感,并且这个茶壶得以批量化生产,价格经济实惠,使得广大民众都有机会使用它,满足人们的需求。后来包豪斯的设计作品大都满足了这一方向。

第二,产品的设计做到与人和谐的配合,即强调实用与功能主义。在后来为独居老人或残障人士的设计甚至是为儿童的设计中体现的十分明确。做到产品与人的配合,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这都是基础,而是强调设计的形式上更有利于人的使用,比如特殊设计的第三卫生间,里面的搀扶物、洗手池以及马桶的设计都更便利于坐轮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老人使用。包括儿童所用的小号马桶,低高度的洗手池,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中产品设计做到与人和谐配合的这一设计内涵。

第三,人、生态环境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以人为本”设计中近些年来更为强调的一方面。工业与科技大发展、生态环境陷入险境,这一情况急需设计界来给出针对它的解决方案。所以后来“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生态设计”等各种关乎于解决人与生发展的设计接连出现。➕例子

总的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它的设计内涵,明确它的设计目的,都会有利于设计师设计出更符合时代需求、大众需求的优秀产品。况且,为大众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不正是以人为本设计所表达的“为设计,更为社稷”的理念所在嘛。

高迪是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新艺术运动和塑性建筑流派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西班牙现代建筑的开拓者。他从不在意所谓风格的单纯性,他的设计充满各种风格的折中处理。纵观高迪的一生,他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阿拉伯摩尔风格、新哥特式和新艺术风格的混合风格、有机风格。
1、具有民族主义的设计风格和民主思想
起初是所谓的“摩尔风格”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有强烈的阿拉伯摩尔的特点,,最明显的体现为建筑外立面施釉面瓷砖镶嵌,但是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通过他的折中处理,各种材料的混合应用很具特色。比较经典的这个时期的设计例如:文森公寓。 然而高迪并没有将自己的灵感禁锢在某种风格中,在他随后的几件作品中,我们还能找到他对哥特式、巴洛克的艺术风格的折衷处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高迪正在试图克服风格模仿的局限,寻求着一种真正个性化的设计词汇。
2、新哥特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混合
高迪了解到了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并痴迷中世纪建筑和哥特文化。新哥特复古风格特征,“敏感而又弯曲”的线条;建筑多处细节,用新艺术风格的处理手法;弯曲而细长的铁艺支架,铸铁的变形纹饰;外观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特征。代表作品:奎尔宫,这座建筑显示出他在风格上的转变,建筑的上半部分带有古典主义风味,下半部分精致曲饰,内部却用巴洛克装饰。
3、有机风格
这时期他的设计风格开始成熟,逐渐摆脱了哥特风格的影响,开始逐步走出了自己的风格道路,具有有机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装饰图案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研究哥特式建筑,获得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启发,同时将自然界视作自己又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这一阶段高迪的建筑作品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神奇的表现力。
综上,安东尼·高迪在现代设计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新一代设计师称为能与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相抗衡的符号,并加以借鉴。

威廉莫里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其设计思想具有的现代性有如下几点:
1秉承“师承自然”的绿色设计理念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生产,对机械泛滥会摧毁自然环境感到担忧。莫里斯所设计的壁纸,地毯,瓷砖等装饰图案的设计,均来自于自然形态的花鸟和植物。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这个世界,就是威廉莫里斯的服务对象。到了新艺术运动期间,设计师们将具象的自然元素,抽象为有机线条与金属材料相结合运用到设计中。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之后,线条慢慢变为简单规则的几何体。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将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绿色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提出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民主理念
莫里斯提出的设计的民主思想,反复强调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切设计要以人为核心。如今,设计的倡导的不仅仅是为大众服务的活动。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设计的要求不同,开始有了针对不同的类型要有不同的设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适老化的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等越来越被重视。
3提出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活动。
威廉莫里斯强调的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的第二个是“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整个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多学科交叉化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跨学科设计,或是综合性设计越来越流行,设计师需要与其他领域其他专业的人才共同完成设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闭门造车。
4设计要达到“功能与美相统一”
莫里斯在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在包豪斯时期,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就是在强调设计过程中既要实现产品的功能,又要注重产品的形式美。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会有更多的高科技产品服务与人类,例如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将更加广泛的结合。当设计中“技术”成分占比逐渐增加,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艺术”的成分。威廉莫里斯所提出的“功能与美相统一”的观点为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是设计活动中一直存在的内在核心力量,并转化为设计哲学的方式赋予现代设计发展的方向。

1851年,英国政府为了炫耀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在英国,海德公园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最终启用的方案为园艺师帕克斯顿水晶宫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装配式构建钢架结构玻璃,打破了以往建筑的传统格局。也从而证明的非建筑设计师也可以从事建筑设计,这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革新对于传统的土木砖石是巨大的进步,从而奠定了现代建筑的新方向。

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今日,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自九零年后,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开展工业设计,这一学科开始设计这门学科在国内才逐步走向大众的视野,当然,今天中国的设计与150年前的英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设计环境似乎更加接近于水晶宫时期的英国,他带给中国设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启示与思考:

1.有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是当今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方向。水晶宫在材料方面,大胆尝试开拓创新,使用装配式,构建刚构架结构和玻璃,材料在150年前的英国象征着未来,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影响深远,例如冬奥会的场馆国家体育速滑馆该场馆,该场馆成为首个冬奥会历史上全部使用绿色能源的新型场馆,使用可循环可利用的新型能源可降解可受再生的材料,将科技和人居相结合最好范例,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方向,也是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最好的阐释。
2.装饰风格大胆创新。从水晶宫的外形来看,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多余装饰,预示着设计功能性和简介性的新领域,也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例如,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创新,该建筑造型简洁功能完备,抽象提取了苏州的城市特色与艺术特色,把苏州园林文化融入其中设计语言简练,设计功能完备,令人印象深刻。完美的实现了简洁性和功能性的融合装饰上大胆创新,且不失地域特色。
3.设计思想上的小心求证。作为150年前的水晶宫,我们当然知道水晶宫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造成的艺术与技术的分离,纵观工业革命后的设计民主化思想盛行,理性结构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充满逻辑性的设计,才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理性主义和逻辑性也充分影响着中国,中国作为超级人口大国,更加民主化的设计,更加理性且更加注重人感受的后现代设计,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也相契合。
4.跨领域设计将更加复杂。帕克斯顿作为园艺师设计出水晶宫使得非建筑师也可以成为建筑风格的革命者,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学科各领域的界逐渐消解,这也启示了,我国设计教育应当在基础教育开展的同时也更加设计学科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多学科融入到设计学科之中。
总之,水晶宫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对以后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在此过程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承接历史面向未来。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自诞生以来呈现出分分和和的不同态势,他们好似一种“孪生关系”,设计也被称作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大艺术等概念,艺术狭义上认为绘画,雕塑等。自工业革命以来,艺术又被分为大小艺术,大艺术则是建筑等设计,小艺术则为油画,版画,音乐等。纵观整个设计与艺术的发展脉络,分为一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是设计的发展基础。自人类打磨石器,发明陶器以来艺术和设计就诞生了,狭义上来说,设计是实用的艺术,艺术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艺术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动力。自封建王朝以来,皇权与贵族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一个功能简洁的器物都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与贵族阶层的不同,例如中国贵族对陶瓷器的最求,实现了“紫口铁足”,“冰裂开片”,“出彩万钧”等艺术评价,让中国瓷器也受到世界瞩目。不难看出艺术是设计的发展基础。
2,设计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动力。自工业革命以来,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崛起,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的创办,使得设计有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人民大众,设计设计为民的思想也广为流传,自此宫廷式的,维多利亚式的艺术设计,成为了不实用,粗制滥造,繁冗缀絮的代名词,设计为民,设计为大众,功能主义,走进人民大众视野,设计成为了功能主义,包豪斯实用主义民主设计的代名词,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的装饰性,备受瞩目,现代设计提倡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设计也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例如,蒙德里安的作为冷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创作的抽象画作《红黄蓝》受到了包豪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同时他的抽象绘画也为此提供着理论指导,虽然我们普遍的认为,艺术是个人化的主观的产物,而蒙德里安风格派,但这种抽象主义绘画充满着了理性的思考,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为艺术发展提供新动力,使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语言更加丰富。
3,设计与艺术相互交融。自20世纪后,现代以来,艺术和设计呈现更加相互交融的趋势。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相较于国际主义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我们更加强调设计的民主性和装饰性,而装饰性,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它的装饰形式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设计师更加注重使用者的感受,例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件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的设计,更加注重使用者感受,更加注重其使用场馆属性,更加注重当地民族文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设计的相互交融。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