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诞生都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产物,反映了经济社会不断变迁的历程。
分1:文丘里: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设计思想(在建筑中广泛运用装饰,提倡折衷主义并复兴古典设计语言,以此追求设计的人文性)
分2:索扎斯:对固有设计模式的解放(反对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模式,设计具有娱乐性和调侃色彩,启发了后现代主义对于设计引导下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发展的反思)
分3:巴巴纳克:对社会和生态的反思(提倡设计要为社会和生态负责,使绿色设计观念融入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之中)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主义理论的束缚,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
总论点:设计的价值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密不可分,当代设计在新技术引领的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呈现出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价值取向。
分1:利用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赋能,从而引领人们走向智慧化的生活方式。
分2:创新设计理念,即策略性解决问题的理念,使设计从简单的“造物”上升为更高层次的“谋事”。
总结:设计的价值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设计理念将引领人们走向智慧化的生活方式。
总: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于中国设计走出一条来自于自身的创新之路。
分1:传统文化渗透在设计的民族性中
分2:文化促进设计更好的表达其民族特性,从而满足使用者的心里需求
分3:设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赋予传统元素鲜明的时代感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祖先的精神。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强调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设计活动,当代设计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设计走出一条来自自身的创新之路,从而快速融入国际文化圈,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设计自信”,取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设计的民族性中。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的文化史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即造物文化。人类的设计行为十分广泛,砸石成器、削木成具,通过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试图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而进行的造物活动就是设计行为。到了手工的时代,造物活动开始成为有意识的设计实践,在农业文明时代创造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在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日常生活水平提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因此,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设计。设计者通过设计作品传递设计意图和设计思维,这个过程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传统文化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靳棣强在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及其CI系统中将民族的动机、民族的风格,包括文字、书法、纹样等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与国际主义设计原则和现代艺术设计手法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特征、国际性的视觉传达标准、现代艺术特征融为一体,既具有民族文化内含,又契合当代审美,初步形成了国际主义特征和中国民族特色即统一又多元的面貌。因此,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内涵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设计之中,并通过设计的民族性表现出来,推动了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二、文化促进设计更好地表达民族特性。
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设计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逐渐逐渐转向信息化时代的以人为中心,面向21世纪的设计更加注重对人的情感以及心里需求的关怀。中国的现代设计需要借用传统文化内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设计作品都是借用西方的设计理念进行构思和创作的,导致鲜明的商业诉求取代了对产品本身和民族特色的解读,没有进行对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当下中国人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思考和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不仅有利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还能促进使用者对其中的本民族文化产生归属感。因此,文化因素的介入促进设计更好地表达其民族特性,促进情感化与功能性的结合,更适应当下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建筑大师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青砖、灰瓦、白墙等元素,营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间。在空间功能的处理上,设计师将建筑以院落的形式进行布局,前后院相互分隔,但都与中间的庭院有连接,前后院的独立性和连接性共同存在。这种灵动的艺术手法使整座建筑更像中国传统园林。在进行空间分隔时,提取亭台、屏风等形式,体现体现民族特色,并利用曲折延伸的回廊和葱茏掩映的花木营造曲折多变、开合有致的游览体验,更贴合中国古典园林“以有限的面积造就无限的空间”的设计原则。香山饭店的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手法展现出来,这些文化符号在民族地域范围内具有极高的认同感,更加贴合当代人对设计的情感需求。
三、设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造物设计对于确定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先进技术的演进、人文思想的发展通过设计文化及工艺产品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设计的民族性使传统文化以多元的方式传承和传播。设计可以从传统文化元素中获得灵感,立足于图案的传统意义,将这些意义基于现代语境进行转化,并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进行解构、重组,或将其简明化、艺术化处理,赋予传统文化元素以鲜明的现代感。日本的双轨制巧妙的结合了现代技术与民间工艺,形成了一面是朴素、和煦的、富有民族情调的手工艺设计,一面是国际化、现代化、具有高科技元素的现代设计,使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也将日本的侘寂风格带入国际文化圈,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我国当代设计在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作品,北京冬奥会的火种灯就是其中一例,其灵感来自西汉的长信宫灯,方圆嵌套象征着天圆地方,银色金属光泽和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是既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故宫文创设计在挖掘藏品文化的当代价值上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实现了民族内涵与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审美相融合,用设计的力量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综上所述,设计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国当代设计应尽可能多的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将其转换为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具备本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并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文化设计,推陈出新,促进中国当代设计更好的发展。
总:高科技风格是一种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科技发展的风格
背景:是“第二机械化”时代的产物
分1:在理念上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分2:在外形构成上运用夸张的手法
分3:引入技术因素实现功能的最佳效用
高科技风格源于20世纪20到30年的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以夸张的方式突出了高科技是在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实质是把现代主义设计的技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效果,赋予了工业结构、工业构件和机械部件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意义,表现出非人情化和过于冷漠的特点,达到具有工业象征性的特点。
高科技风格的出现与20世纪60年代人类一系列科学技术突破密不可分,也与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走向衰退、在理论上出现困境、在实践上被社会排斥的实际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后“第一机械化”过程的反应,随着这个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宣告结束,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它的衍生品也逐渐走向衰退。而60年代末期,美国宇航员在月球登陆,标志着新技术革命的开始,而高科技风格正是对这一新的时代特征的积极反应。
一、在理念上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技派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应该考虑技术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化的技术因素接近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容易接受并产生愉悦。高技派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非常讲究的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的特点,也就是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分提炼出来,形成一种符号效果,使一些貌不惊人的普通工业机械结构被赋予了新的美学含义。以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为例,设计师主张将科学技术形象运用在建筑外观上,认为建筑应该像一个大机器,电梯不应该为隐藏起来,技术细节应该名正言顺地以钢铁和玻璃的面貌暴露在建筑立面上。整体造型技术信息密集,电梯完全被巨大的玻璃管道包裹外悬,所有的通风、空调和电路管道也完全暴露在建筑外边,是工业技术特征在造型上的突出体现。高技派的设计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设计提供新的手段。从包豪斯开始使用钢管制造家具以来,科学技术形象就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中心,高技派将这种美学观念发扬完善,强调工业化特色并突出技术细节,从而达到表现的目的。体现出设计对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有利于推动设计的创新。
二、在外形构成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高科技风格建筑在外形构成方面用暴露、交叉、重复、夸张的手法作为自己的典型特征,并通过自由和变动的空间、流动的造型、开敞的平面来表现作品的艺术张力。把工业技术风格变成一种高度商业化的流行风格,打破现代设计整洁、刻板的风格,从而产生新的设计美感。以蓬皮杜国家文化中心为例,建筑师用夸张的手法将高科技特征运用在建筑的造型构成上,不断暴露结构,并且使用了不锈钢、铝和其他复合材料构件,建筑表面凹凸参差的布满的管线和结构件,所使用的金属色彩闪闪发光,好像一个科幻建筑。高科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建筑技术和建筑审美的新视野,对现代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是一种补充和拓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革新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形式语言,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设计课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同时,设计也增强了科学技术的可感性,使科技通过设计创造完成像公众的自我表达。
三、通过引入技术因素实现最佳的功能效用。
高级派强调功能可变、结构不变,主张在表现技术的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的同时,适应对空间的多功能需要,也达到机器美学的效果。高级派强调用系统设计原则和参数化设计处理技术结构,并采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装配的建筑,同时采用标准化构建和预制件装配的建造方式。蓬皮杜文化中心体现出高技派风格对实际功能的注重,整座建筑由金属架组成,金属管构架之间距离13米,形成内部48米完全没有支撑的自由空间,从而创造了巨大的室内面积,供各类艺术展览和表演使用。高科技风格启发了设计可以通过与最新技术结合来实现更好的功能效用,例如全方面应用计算机和智能化技术,利用在计算机上建立几何模型,扩大设计师的想象,产生各种高度复杂的空间形式,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经济、安全,从而让设计效率大大提高,空间的物理环境品质更趋于理想。
综上所述,高科技风格打破了传统建筑单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追求艺术表现的框架,开创了以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着眼点,将技术性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途径融入艺术造型中,达到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当今我国正处于工业4.0的端口,面临着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技术融合共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高技派的设计观念,积极拥抱新技术为设计赋能,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共生共赢。
总:伴随科技进步设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对设计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1:信息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
分2:跨学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分3:国际化背景下创新能力的提升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主义通过对标准化、批量化的设计探索,开创了符合大众利益的设计模式。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向21世纪的设计是基于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这对设计行业以及设计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设计教育者需要具备更综合、更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我国设计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
一、信息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位于工业4.0端口,面临着万物互联、与5G融合共生的问题。信息时代的设计是非物质设计,非物质的意义是相对于哲学领域的物质而言的,物质产品设计主要以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为目标,非物质设计因其不具备一定的物质形态,因此他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服务设计。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过程的反应,是设计本身发展的进步状态。因此,未来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当具备与时代背景相匹配的新的设计理念,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综合性的设计。
未来设计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设计。这种观念的核心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例如共享交通工具作为服务设计的一种应用形式,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环境状况,是从产品设计向服务与体验设计转变的体现,是面向个体的设计转向群体的社会化设计,体现出信息时代下的设计观念的转变。未来的设计教育从业者应当充分顺应和吸收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以此提高对设计前沿的洞察力和设计教育水平,促进我国设计领域的进步。
二、跨学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包豪斯宣言提出艺术家和工匠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是能够随心所欲的工匠,通过自身掌握的工艺技术对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加工,独立的、深度的参与设计到制作的每一项环节。但是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系统解决方案的时代,是跨学科的综合设计的时代,设计从造型设计转向服务与体验设计,视觉设计转向交互与过程设计,面向产品的设计转向面向商业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设计学科需要融入新的科学技术、哲学基础,以及经济学、人机工程等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且实现在设计产品中的深度应用,融合多学科优势为设计赋能。
未来的专业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早期的学科分演逐渐不能适应当下多元复杂的挑战和需求,设计与其学科的跨学科合作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跨学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互动式学习方式。例如,通过分析各学科最基本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和整合点,将分散的课程知识按照跨学科的问题逻辑结构化,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三、国际化背景下叫创新能力的提升。
包豪斯的教育家们将现代主义的理念带到美国,加之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促进了国际化设计语言的形成,最终形成了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虽然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却对本土的民族风格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在国际背景下保持我国设计的民族特征,又能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接受,就需要在设计教育中实现创新,培养学生全面而独立的创造能力。设计教育从业者需要认清“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创造性的处理国际风格和民族特征的关系,通过将民族的动机、民族的风格,包括传统纹样、书法等元素与国际主义设计原则以及现代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实现以创新驱动我国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并使中国企业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从靳棣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及其CI系统中可以看出,作品将民族特征与国际型视觉传达要求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国际主义和民族特征既统一又多元的面貌。中国需要更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实现国际风格与民族特色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设计是关注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和可预见性,设计教育从业者的能力和素养对未来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设计想要在未来迈入高水平行列,需要在设计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培养高水平设计教育人才,实现信息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跨学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国际化背景下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中国设计崛起提供更多发展契机。
{{Collage_20220906_211900.jpg(uploading...)}}
问 论述题:设计十诫的现代意义/设计十诫对中国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