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江南大学-张周五
33-江南大学-张周五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37
文章
0
关注者
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治理理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这一全球价值观也体现了设计的以人为本理念、可持续设计理念、全设计理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设计也是如此,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目的是人,关注人的根本需求,解决人类的需求问题和社会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样,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将人类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其次,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当今的设计也正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设计新的指导理念,通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创造更加可持续的未来,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
最后,共同利益观体现了全设计的设计理念。共同利益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了全人类的利益。这种以“共同”作为形容的利益,无疑正体现了设计不能仅仅只为少部分人服务,而应该是为绝大多数的人设计,甚至是所有人可以共用的设计。这一观念体现了全设计理念,所有设计出的产品或建造的环境,都必须是美观且无需特别调整便能适用于所有人的设计。全设计理念强调了设计的普遍性和共用性,旨在让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和享受这些产品和环境。也正是共同利益观所体现的共同性。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设计理念不仅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并且让设计师从更广阔的范围内考虑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时代环境变化发展,设计也是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设计的目的总是与时代同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无疑给设计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标准,设计成为了为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家,并迅速传播至欧美地区。这种风格将现代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多样化文化的融合,既注重产品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并且避免了过分的形式。装饰因素风格简朴、典雅、明快,合理运用自然材料,突出了材料自身的特点,开创了一种经典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有机现代主义中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原则和兼容并蓄的特点均对现代产品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应更贴近人体、自然和文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设计上力求简洁、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该思想倡导的自然和文化气息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强调设计应该依照自然形式和人类身体工学的特征,使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的使用体验。比如,产品的形状、比例、弧度等应该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造型虚实的组合更符合肉眼四周环境的感知体验。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提出以人体工程学为原则进行设计,北欧的设计经常进行大量的人体工程数据测量,设计科学为艺术服务,使设计的功能性与人性化有了科学的保障,为现代产品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不仅重视产品的实用性而且重视产品的功能性,在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中功能性永远是最重要的设计要素,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中抛弃了华而不实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功能设计,吸收现代主义的功能原则的同时,将更多的人性化情感考虑进去。北欧设计师经常大量使用木材料,他们大力发展单板模压弯曲胶合材料,使木材料能够充分随意弯曲,形成符合人体曲线起伏的弯曲造型,使大众在使用起来更加地舒适。如马特逊采用压弯成形的层积木设计的扶手椅,芬兰大师阿尔瓦阿尔托采用胶合板和弯木制成的扶手椅,为现代产品设计奠定了工艺技术的基础,同时创造了一种平民化的设计,像如今的宜家家居,带给人们的就是平民化和互动性的设计,简洁却精致,廉价却高贵。
       同时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又具有兼容并蓄的设计特点,丹麦家具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所设计的Y-Chair的灵感就来自中国的明式家具,在设计中以轻盈的形式来表达,去除繁琐的细节,使得Y-Chair比明式的“圈椅”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同时结合现代的美学造型与特点,并在材质上添加天然纸纤坐垫,成就了产品优美的线条与触感,达到了意象上的抽象美与功能上的人机结合。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将现代的工艺融入到传统的风格中的设计,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强调的自然、简洁、实用和人性化的理念在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把对自然的亲切,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文的关爱融和在一起,大到城市设计,小到产品设计,都给人极具亲和力的淳朴美感,这也是它能够影响至今,深受大众所喜爱的原因,并始终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无名性设计是源于20世纪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实际上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但与早期的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它并不着意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即所谓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无名设计,关注的是设计作品的具体功能和产品自身,从而使设计史研究走出风格史的束缚。(是什么)
无名性设计强调集体合作,设计一般都是按一定程序以集体合作的形式完成的,产品须体现出一贯的特色,以保持设计的连续性。此外,无名性设计更适于批量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形式对市场和生产技术让步。(特征)
以提倡无名设计的无印良品为例,无印良品以提倡“无名特质”而闻名,主张“无品牌”概念。这个理论,简单说就是,不是通过风格,让产品醒目,而是通过实在的体验,实现“无名特质”。作为无印良品的重要设计师之一,深泽直人就善于追求常人在生活中不注意的细节上,通过对细节的打造,发现并创造出人与人直接的关系和行动模式。代表)
这种“无名性”设计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20世纪后期工业设计的主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无名设计更多的是指对设计师风格的忽略和对产品自身的更多关注。(影响)

日本与德国的共性取决于丰富的历史背景。
日本和德国,虽然一个在亚洲,一个在欧洲,但是两国之间依然存在很多共性。德国和日本同为后起之秀,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较晚,在前期工业革命开始之时,设计不是特别先进,多为模仿他国制造。德日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都是通过对外学习,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提高设计,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设计道路。
其中德国作为欧洲国家,在1850年代,法国、英国工业革命都已经结束的的时候,德国还是农业国家,工业革命比较晚。但是在1880年代,德国政治家穆特休斯看到德国资源匮乏、工业革命又相对落后的现状,抱着救国的心态和责任,前往当时在设计领域最好的国家——英国,受到现代设计理论奠基者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影响,回国后写下了《英国住宅》,为德国未来的工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亚洲的日本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学习西方设计理念,造访德国,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他的模式,如引入了德意志制造同盟和荷兰风格派等设计理念。而日本市场又是学习美国的,并结合日本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一条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也是如此。
德日共性背后的又存在不同之处。
德国和日本的设计传统有较大差异。德国设计受工业革命和现代主义的影响较大,以功能主义为基础,契合德意志思辨和务实的精神,理性功能主义逐渐定性,成为了德国设计精神;而日本设计则深受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和服设计元素的运用。日本所走的双轨制设计道路,也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朴素的、自然的、温煦的、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一种是高科技的、现代化的。例如经典的菜刀设计,德国菜刀,利用人机工学,刀柄的设计往往是以流线为主;而日本的菜刀,刀柄往往是天然材料,可能是竹制的或是木制的。
两国在极简风格下存在差异,德国的简约是理性的,而日本的是融入了一些文化和情怀的。德国极简是基于功能主义的基础,比如著名的Wassily钢管椅。随着工业技术发展 ,德国开始追求“优良造型”,在功能主义里加入了理性的美学思考。而日本极简具有禅意,因为受到早起我国唐朝“禅”文化的影响,在日本设计中,陶木都是常见元素,造型也比较温润。如柳宗理设计的蝴蝶椅。
总之,德国设计与日本设计虽然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都是世界设计界的重要力量,它们的设计理念以及风格内涵都为现代的设计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设计和日本设计的初期阶段均是从模仿阶段开始,并取得了成功,值得我们去思考,设计应该多结合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经验,而不仅仅只是一味模仿。

日本与德国的共性背后的大背景。德国和日本同为后起之秀,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较晚,在前期工业革命开始之时,设计不是特别先进,多为模仿他国制造。德日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都是通过对外学习,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提高设计,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设计道路。
区别:
两国的发展方向不同,德国设计以功能主义为基础,契合德意志思辨和务实的精神,理性功能主义逐渐定性,成为了德国设计精神,而日本所走的双轨制设计道路,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朴素的、自然的、温煦的、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一种是高科技的、现代化的。
两国在极简风格下存在差异,德国的简约是理性的,而日本的是融入了一些文化和情怀的。德国极简是基于功能主义的基础,战后处于重建时期的德国,显示出功能主义倾向,并不是追求产品最实用最好用,而是在满足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后,舍弃所有的修饰,采用最简单的工艺。比如著名的Wassily钢管椅。随着工业技术发展 ,德国开始追求“优良造型”,在功能主义里加入了理性的美学思考。日本极简具有禅意,因为受到早起我国唐朝“禅”文化的影响,在日本设计中,陶木都是常见元素,造型也比较温润。如柳宗理设计的蝴蝶椅。
综上所述,德国的功能主义是因为将功能强调到了极致才简单,而日本设计则是为了将简素发挥到极致,反而彰显了功能。二者相辅相成,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

芝加哥学派是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以“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创立的,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芝加哥学派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形式上,芝加哥学派建筑注重功能和技术的实质考虑,其特点是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同时也为现代保留下了一些古典手法,如三段式的构图、细部装饰处理、顶部的收檐等;在材料上,出于防火的需要,芝加哥在大火之后诞生的高层商业办公楼均强调耐火性,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创造了具有新风格新样式的新建筑,认真解决新高层商业建筑的功能需要,摆脱了纽约的高楼复古式样的案白,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芝加哥窗采用整开间的横向长窗设计,形式简洁易于建造,打破了模仿古典石建筑的纵窗形式的惯例,更有利于室内的采光通风;在建筑设计上,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芝加哥学派是最早进行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树立了高层早期建筑早期造型的基本风格。设计艺术理念上谋求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给后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成立于19世纪70年代,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以“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创立的 。(时间)1871年芝加哥大火,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毁,重建工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更多房屋,现代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出现。在采用钢铁等新材料以及高层框架等新技术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逐渐形成了趋向简洁独创的风格,芝加哥学派由此而生。(背景)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使之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成为“芝加哥学派”的建筑特点。(特征)芝加哥学派包括了众多的建筑师,他们建筑设计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 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是最先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代表人物)1899年设计的芝加哥施莱辛格-马耶百货公司大厦完全体现了他的建筑理论,达到了19世纪高层建筑设计的高峰。(代表作品)莱特是芝加哥学派中最负盛名的人物,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力图形成一个建筑学上的有机整体概念。(代表人物) 芝加哥学派对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与形式之间密切的关系,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采用了宽阔的“芝加哥式”横长方形窗。(贡献)芝加哥学派是近代的古典折衷主义建筑向现代主义建筑转折的一个过渡形态,时间不长, 兴盛于1883~1893年的十年之间。芝加哥学派的建筑也带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的摩天大楼也拔地而起,建筑师也不断创新技术,挑战人们对高度的承受力。(意义/影响)

装饰艺术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流行设计风格,影响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等等几乎设计的各个方面。
装饰艺术运动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设计革新运动,在大工业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形势推动下,欧美的工业设计逐渐走向成熟。手工业生产的新艺术设计运动,己不能适应普遍的机械化生产的要求。

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设计师,纷纷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装饰美进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对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纺织、服装、首饰等方面的设计,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巴黎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

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使法国的服饰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发展,平面设计中的海报和广告设计也达到很高水平。

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百老汇歌舞、爵士音乐、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到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浓厚的商业氛围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装饰风格和追求形式表现的商业设计风格,它们从纽约开始,逐渐从东海岸扩展到西海岸,并衍生出好莱坞风格。

在英国,装饰艺术风格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突出表现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和大众化的商品(肥皂盒、爽身粉盒等)包装上。伦敦的克拉里奇饭店的房间、宴会厅、走廊和阳台,奥迪安电影连锁公司兴建的大量电影院等,表现出英国装饰艺术风格与好莱坞风格的结合。

装饰艺术运动的特征:

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几乎同时诞生,与现代主义的发展一样,也有许多事件影响着装饰艺术的发展。立体主义、后印象派、未来派及野兽派与壮观的俄国芭蕾艺术一起,为装饰艺术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22年发现的图坦卡蒙(Tutankhamen)墓葬和墨西哥台阶式的玛雅神庙,对装饰艺术的成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与现代主义设计师不同,装饰艺术的成员倡导装饰。他们虽然使用抽象,但并不致力于纯几何形,他们也不追求人造材料的革新,而偏好使用诸如象牙和鲨鱼皮这样旧的欧洲殖民地才有的材料。

从思想发展的背景来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装饰艺术,特别是法国的装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虽然在造型上、在色彩上、在装饰动机上有新的、现代的内容,但是它的服务对象依然是社会的上层,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权贵。

装饰艺术运动代表作品: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克赖斯勒大楼与帝国大厦其共同的特色是有着丰富的线条装饰与逐层退缩结构的轮廓。

装饰艺术运动评价:

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设计运动、它既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反对,也对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加以批评。

国际性的流行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之所以如此普及,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本身的折中立场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新艺术”运动没有可能广泛普及,也正因为它的曲线、非几何形态造成了只能手工生产、难以大批量机械生产。20 世纪开始,人们已经注意到,如果希望某种风格能够得到普及,成为流行风格,批量生产的考虑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局限:“装饰艺术”运动是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一次尝试。这个运动与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几乎是同时发生,也几乎同时于1930年代后期在欧洲大陆结束,因而,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但是,由于它主要强调为上层顾客服务的出发点,所以“装饰艺术”运动没有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再次得到发展,基本成为史迹,而现代主义则成为真正的世界性设计运动。

生存设计即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设计。人类作为自然物种之一,其生存取决于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必须包括设计制造有用的工具来保护自己的能力。在危急条件下,由生存的愿望和能力就会产生出生存设计。这种设计的质量决定了设计者的生与死,因而常常是很成功的设计。如果设计失误,后果将是致命的。因此,这些失误会马上得到纠正。经过无数次反复修改的过程,早期人类的设计在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尽管这些设计在技术上都是极为简单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却非常有效。人类的设计就是在满足生存最基本需求的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适应自然的环境,解决温饱和危机问题,使生活变得更加舒适。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使生活更为舒适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他们的需求需要有一种感情上的内涵,把自己情感的内涵在生活中和劳动器具上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便由设计的萌芽阶段走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

欧洲手工艺设计阶段由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手工艺设计文明,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传统。欧洲手工艺阶段的设计特征以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为代表。

哥特式风格是欧洲中世纪的设计风格,最高成就是哥特式教堂。13世纪后半期,以法闻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风靡欧洲大陆。哥特式亦称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族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立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做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子来世。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闻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杰山代表。哥特式风格对于手工艺制品,特別是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哥特式家具着意追求哥特式建筑的神秘效果。最常见的手法是在家具上饰以尖拱和高尖塔的形象,并着意强调垂直向上的线条。

巴洛克设计风格流行于16—17世纪交替的时期,其主要流行地区是意大利。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造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集中体现于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家具和室内设计。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爱用双柱,甚至以三棵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式设计喜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当代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就常常把巴洛克式设计风格作为模仿的对象。

法国在古典主义之后,随着君权的衰落,出现了洛可可式风格。洛可可(rococo)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式风格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从发展根源上说,洛可可式风格是巴洛克式风格的延续。

总的来说,欧洲的设计由于巴洛克式风格和洛可可式风格中过度的修饰而使其逐渐沧入虚饰主义的泥潭,欧洲的设计风格又开始重复历代设计的旧调,从而进入一个由历史式样走向近代工业设计的混乱的过渡时期。欧洲手工艺阶段的设计是动态的,不断进行否定和革新的设计。

“修地球”的经济:

地球是一个准封闭系统,我们不停把资源从地球提取出来,支撑经济、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大量的排放。这个时候有两个挑战:一是资源提取的源头没有了;二是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到一定的程度,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一群人在专注、专业地“修地球”,而其余的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贡献买单,“修地球”就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产业,包括把地球上的水搞干净、空气搞干净、臭氧层保护好、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消除各种排放的危害、创造性地解决粮食问题、恢复生物多样性等。这个系统如果停止工作,人类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于是这个经济就会成为所有的其它经济的基础。
人类是在以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式破坏地球,就需要找到与之相抗衡的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才能拯救地球,就是说必须要有一拨儿人用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快速地修复地球环境容量。这将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
总的来说,修地球经济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却又不仅仅局限于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修复现存的一系列问题,减少破坏的同时实现“有效修复”。

“修地球”经济背后的设计意义:

利用设计去改善现有的系统,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对影响,进而催生出新的“修复性经济”对环境进行恢复和改善。
设计不仅可以为改变设计所需要的物质环境,更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推动“集群式的行为改变”,这包括设计全新的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

意大利的设计是“杰出设计”的同义词。意大利的现代设计具有非常特别的民族特征,同时也强调个人的表现,与高度统一的、非人格化的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完全不同,是现代设计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典型。
意大利现代设计的特征:
既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功能性,又具有意大利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设计在意大利是一种文化,本身就具有承上启下的文脉内涵。意大利现代设计一直坚持发展民族特色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的设计路线,注重人类日常生活的高情感产品设计,因而形成了一个具有"人文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化的现代设计体系。意大利现代设计将设计的高技术性与手工艺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长期保持大众化和高贵化的两极倾向。意大利的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作品总是展示出一种游移于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的特点。意大利虽然朝理性主义设计方向发展,设计的作品简洁但是精巧。
具有高度理性色彩,且不失强烈的个性和人情味。意大利产品通常具有明显的有机形式,雕塑感强,但并不附加任何装饰细节,讲究功能,“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很快地也被产品设计行业接受,“理性主义”设计很快就形成风气。
启示: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经历了百余年的磨砺,成功地吸取了国际化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艺术风格,树立了许多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国际品牌形象。
意大利在战后也曾接受美国的支持和赞助,设计风格也受到美国的影响,但他们没有直接照搬美国的设计成果,而是抛弃了当时夸张的装饰,发展简洁、整体的流线型设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发展,意大利的手工艺传统依然顽强、生动地保存了下来。虽然产品的形式外貌可能是和现代概念相结合的但骨子里那种手工艺的精良、生动却从未消失。
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可说过,对于其他国家,设计是一种理论对于意大利来说,设计更加是哲学,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艺术对于生活的影响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深刻、直接,所以意大利的民众艺术涵养也高于许多国家,这一点也是意大利设计能够发展得比较普遍、有强大的民族支持的原因。因此.中国发展现代设计之路,必须要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发挥设计理论界的能量,把设计提升到精神层面,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装饰艺术”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30年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流行设计风格,影响到建筑、平面、室内、家具、工业、雕塑、绘画、纺织以及服装等各个方面,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一次设计运动。其中装饰艺术运动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十分重大:
“装饰艺术”运动的建筑,通常都表面光洁、光滑圆融,平直、边缘清晰,线条流畅而简练,色彩鲜明。而现代建筑也是继承了装饰艺术运动运用简洁的几何外形的特点。
造型大多采用简洁的长方形块状结构,以几何方式衔接起来,然后再用曲线的装饰元素令这些“方块”生动起来,除了考虑视觉效果,也便于机械加工和批量化生产。装饰艺术运动肯定机械化,运用机械化加工和批量化生产,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打下了机械化的基础。
装饰艺术运动在色彩方面运用大胆,而在室内设计里常采用黑色和烟花色等中性色,在颜色的运用上,对现代建筑产生影响,绝大多数现代建筑都采用中性色。
装饰艺术运动在建筑材料方面,灰泥、混凝土、表面平滑的石材、红陶比较常见,钢铁、铝等金属材料则常常与玻璃配合使用,增强镜面的装饰效果,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现代建筑技术革新。
装饰艺术运动促使现代建筑对于装饰的反思,现代建筑对装饰的背离,实质上是一种调整与变革,是自身整体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新与发展,自我调整与变革。最终不是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有时代性和结构意义的装饰方式与形式--无装饰的装饰。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