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物文化历史悠久,从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再到标志着人们开始掌握自然材料的陶器制作,这一系列的造物活动都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也促使设计造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本设计理论著作《考工记》,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设计造物的理解和思考,并对现代设计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思想阐明了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当今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论点)
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揭示了造物规律与设计原则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总结了造物的规律和所要遵守的设计原则。(论点)“天时”、“地气”的含义分别为天气时节和地理气候;“材美”则是自然材料所具备的材料美、纹理美以及性能美等因素;“工巧”则是设计造物的工艺技巧。只有结合适宜的天气时节、地理气候,材料美感以及工艺技巧四个因素,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
二、“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的关系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个因素并非相互孤立的,而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有机整体。(论点)“天时”、“地气”作为自然环境的条件因素势必会制约着“材美”与“工巧”。不同时节和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材料,并且同一种材料的最佳状态也只有在合适的时期才能获取。同时“材美”与“工巧”也是处于相互影响的关系。材料是工艺表现的物质基础和内容载体,而工艺则会对材料美起到展示作用,赋予材料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由此可见,这四者的关系需要在和谐中不断发展,以此获得造物活动中的璀璨成果。
三、对造物思想的评价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下的设计理论产物,即便当今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人类也逐渐从自然环境的限制中脱离出来。但这一造物思想展现出的自然观、设计观、伦理观依旧有着十分深刻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造物和生活方式。(论点)
四、造物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即便在20世纪的当下,它依旧对现在的设计活动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论点)
一方面,它揭示了科学的“人-机-环境”的系统论。(论点)通过运用整体的观点,将设计主体的人与自然环境联系着一起,而非孤立地看待设计,并且将这种整体观念贯穿在设计的整个过程。相较之下,传统设计观狭义地“以人为中心”,错误地以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人类造物活动,而忽视了自身与环境的联系。这种行为势必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并最后由人类自己承担其造成的后果。这也就要求人类需要将这一思想观念贯穿于实践活动中,要看到眼前与长远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利益。
另一方面,它揭示了科学的造物活动规律。(论点)即便造物活动是人通过设计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实践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选择出最适配的材料与工艺。明代家具能够如此辉煌,则正是基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木材种类丰富的背景,并发挥中国工匠在造物中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家具的“简、厚、精、雅”。(案例)这也启示当今的设计师不仅在设计活动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且要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素养,创造出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以此来满足用户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综上所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是古代造物活动中所总结出的思想瑰宝,,它所揭示的造物规律以及“人-机-环境”的系统观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科学性,也启示着当今设计活动要兼顾商业性和公益性,同时设计师的设计除了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重点放置审美价值与精神价值上。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建立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