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论述跨学科合作对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热点谈谈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35分) — 同济-陆逸婷的回答

  1. 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设计的模糊性,历史发展,政策推动和社会变化
  2. 如何跨学科:设计教育改革、设计师转型、人人设计的设计之都,城市社区、、、、

    从2008《京都设计宣言》、2014同济DesignX议题的提出,2015WDO设计的变化,再到去年DesignS上海设计之都宣言,都在强调设计是一门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学科。设计的发展史,即是一部技术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随着技术、社会、产业的变化,如今产生全球性发展的种种非常迫切和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专业设计技能已经不能解决和满足,现在设计思维正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涉及各种技术,不被定义的难解决的棘手问题,设计的跨学科合作成为必要,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必须跨学科合作

首先,设计的模糊性、复杂性、交叉性决定了设计是一名综合性学科。随着技术的发展,设计边界不断拓宽,在处理问题的边界界定问题上具有模糊性,而处理复杂问题又具有交叉性。但设计本身又讲究理性和科学性,又意味着设计在发展过程或追求真理过程中,需要由以往工学、理学等学科里,引入变量和数据,来对设计的问题进行适当验证和求解。因此,跨学科合作不是外在选择,而是设计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设计即政治,设计的发展和政策也是分不开的,设计从来不是中立的实践活动,而是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之中。在全球气候危机频发、经济疲软、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将“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包容性增长”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我国的各种政策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的兴起,不仅为设计提供了强大工具,更倒逼设计师必须掌握跨学科语言,参与从技术研发到社会落地的全过程。例如,在“双碳”目标下,建筑师不再只需考虑空间美学,还需协同能源工程师优化建筑能耗模型;工业设计师开发产品时,必须评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这种由政策驱动的系统性变革,使跨学科合作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最后,服务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讲究全流程的设计,设计师的视角和单一角色能力有限,复杂的社会系统,导致我们需要用更加系统性视角和设计解决当下复杂性社会问题。

二、设计教育改革推动跨学科

跨学科的种子早在现代设计诞生之初便已埋下。从包豪斯开始,设计讲究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实行“艺术家+工匠”双轨制教学,打破艺术与技术的壁垒,设计继承了艺术的审美,拓宽了艺术的应用。再到后来乌尔姆,强调设计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视角审视问题。又把理性设计、系统设计推向高潮。引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符号学与系统理论,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其与博朗公司的深度合作,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理性基础。这表明:真正的设计创新,始于教育层面的跨学科整合。

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问题的挑战,设计教育必须转型升级。斯坦福d.school推行的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成为典范:学生围绕真实社会议题(如老龄化、水资源短缺)组队协作,融合科学、技术、艺术与商业知识,在实践中锤炼系统思维与协同能力。

同济大学、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等国内先锋机构亦积极跟进:同济推出“DesignX China”研究计划,聚焦智慧城市、健康医疗等系统议题;北师大开设“科学与设计科考营”,让学生深入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学者共同设计人工鸟巢与环境教育课程;上海“NICE2035”社区更新项目,则让师生走进四平社区,联合居民、企业与政府共建“生活原型实验室”。这些实践表明:未来的设计师不应是“技能熟练工”,而应是具备广度视野与深度洞察力的T型人才——纵向精通设计专业,横向理解科技、社会与生态逻辑。

三、设计师自主切换身份,适应系统问题

在跨学科协作中,设计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是主导方案的“权威创作者”,而是协调多方资源的“系统整合者”。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师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意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素养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敏锐的反思意识,擅长商业和管理。设计师还应该尊重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诸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同时要善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智能化驱动的设计流程,实现解决方案的智能化、高效化与个性化,具备前瞻性、跨学科协作能力,并需要在生态和社会领域担当起新的角色,如企业家、投资者、内容创作者和创新者,以更好地应对设计新组织、新经济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等重大挑战。以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式创新,为“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构建提供新的方法论,以及相应的路径、方法和工具。

在人人设计的世界中,城市社区中的全民共创至关重要。设计要从被动服务的角色向更为主动的角色转型,从以往设计师的角色中转换为设计过程的协作者。2024年《上海设计之都宣言》明确提出:“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在上海杨浦区的“四平路街道”改造中,设计师发起“800小时共创行动”,邀请居民参与墙面彩绘、废弃空间再利用、邻里节策划等活动。原本冷漠的老旧小区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创意共生社区”。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打破了专家垄断,使设计真正回归生活本源。

综上所述,跨学科是设计通往未来的桥梁。设计面对的是模糊、复杂、交叉的系统问题,内在要求知识整合;从包豪斯到DesignX,设计史本身就是一部跨学科融合史;政策导向、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共同推动设计走向协同创新。未来的设计,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嵌入社会肌理的系统解决方案;未来的设计师,也不再是封闭的“匠人”,而是开放的“协作者”“翻译者”与“引导者”。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能够连接科技与人文、个体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跨学科设计所能赋予我们的最大力量。正如《上海设计之都宣言》所呼吁的:“让设计成为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让每个人都能参与美好生活的创造。”跨学科合作,不仅是方法,更是信念;不仅是路径,更是方向。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