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论述跨学科合作对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热点谈谈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
正文
在当代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语境下,跨学科合作是一种关于未来设计的全新范式,其核心是一种向“新”求“质”的设计发展方向。当代设计已无法用单一维度去解决复杂问题,设计方法所面向的对象从“以用户为中心”转向“以生物为中心”,其范畴也从商业扩张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因此,如何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主动服务的设计视角解决复杂问题已成为当下重要议题。接下来,我将于更为复杂的系统观中对跨学科合作方法论、设计赋能及展望三个维度对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展开阐述。
一、应对复杂挑战: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及其方法论
1.1 设计边界的模糊性与复杂性
设计自古被界定为一种观念物质化的行为,其在瓦萨里最初定义设计学科的概念时便是指为狭义中的素描,其核心是以实践为导向,而不是理论。因此,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必然产生联系,而这使得设计具有综合性的特质,设计边界模糊而又复杂。
纵观设计史,在乌尔姆设计学院阶段,设计边界的模糊体现在其设计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是通过实践得以补充的。而在20世纪60年代,文丘里所著之《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世界的错综复杂使得设计思维呈现一种费解的状态,体现出设计边界的复杂与矛盾。
1.2 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
2014年同济大学基于此议题提出DesignX的概念,其基于佐证的方式,用以处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众多复杂严峻的难题。它是对当今设计方法的补充和拓展,为处理自然与人工系统网络的复杂组合探索潜在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人人设计的时代,跨学科合作设计显得尤为必要。从宏观视角上看,跨学科合作促使设计从单一垂直的维度转向更全面的维度看待新问题新矛盾,结合新质生产力为复杂任务提供新范式。从微观视角上看,跨学科合作创新是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设计的灵魂,通过整合技术、人文与科学来对设计的问题进行验证与求解。
1.3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的设计方法论
从学科属性来看,设计被纳入交叉学科门类标志着设计已经突破传统范式的审美维度,正在构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知识体系。
从DesignX到DesignS,跨学科合作方法与系统性设计思维正在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引擎,在基于生命网络的“人与自然协同”设计中催生新质设计师与创意社区,推动产业转型与全球的经济活力。
设计还可以立足于思辨设计与群智设计的方法,以思辨视角审视复杂系统,以多样化视角共同参与塑造设计生态,突破以“设计师中心”的封闭创造模式,从而转向开放式协作的知识共创范式。
二、多维赋能创新:以跨学科合作为路径解决复杂问题
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是跨学科创新实践的典范,该文化街区深植城市更新背景下,以城市历史文化为抓手平衡城市文化生态与文旅发展,以科技创新与伦理价值建构赋能城市发展,将更为复杂的整体系统作为设计对象,为城市更新行动注入新的动能。
2.1 设计与技术的突破式创新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的创新层出不穷,跨学科合作要让设计跨越数字领域将新技术从被动感知者变为城市更新中的参与者,以技术和设计双重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塑造设计的全新范式。
跨学科合作在大唐不夜城的文化街区中通过全息呈现、数字孪生、AR、VR等数字技术媒介设计联通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让数字化建构为城市实现有机更新。透过AR眼镜环游虚拟空间,游客可以在大雁塔北广场仰观飞天仕女翩若惊鸿。而现实空间则转化为数字化的“游牧空间”,呈现出去中心化、多元化及开放性的特征,将大雁塔、历史故事等盛唐符号文化遗产景观重构,为游客提供比文字与口头记忆更为鲜活的沉浸式体验。
(大唐不夜城中的设计学、历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
(结尾总结部分有点难想)
2.2 伦理与文化的守正创新
在央美的设计学科规划中,其将设计学划分为战略设计、科技设计、社会设计、文化设计、产业设计以及设计研究,其中以社会设计与文化设计为特色,意味着设计师需要在依靠逻辑分析与综合迭代的设计思维的过程中整合新的设计方式,进行跨学科合作并运用到社会议题之中是当下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大唐不夜城文化街区中,其整体风格以盛唐文化主题进行统一设计,商业外观以及公共设施都参照唐代建筑风格,从大型场馆到沿街商铺,盛唐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这一模式以盛唐文化的符号化建构,开启了人与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共享、情感共鸣与传播扩散。
然而,这种高度符号化的文化建构也引起了进一步的思辨:当设计大规模介入文化叙事时,如何平衡审美的创造与历史的真实,避免将复杂的文化内涵消磨为消费主义的陷阱?因此,跨学科合作中需要不断同其他学科深入对话,回应设计学向社会与文化转向的交叉创新,以寻求文化守正与商业创新的平衡。
三、新质生产未来: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跨学科合作设计使命
综上所述,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性挑战,跨学科合作已然从一种设计策略演进为一种必然的思维范式。它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路径,更是推动社会系统创新的核心引擎。而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正以前所未有之力量重塑着设计的工具、流程与目的,其”以生物为中心“的整体视角,将生态伦理、系统规划与人物共生纳入设计的核心考量,推动设计在技术创新与地球福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为了应对这一深刻变革,设计学科的内部结构也在经历一场细化与重构。从思辨设计、社会创新设计再到生态设计,设计的学科边界在与不同领域的深度交叉中变得愈发清晰与专业化,同时也催生了新质生产力设计师这一新时代群体。这一群体将会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构建一个充满情感关怀、包容和美好的未来世界贡献出独特的创造性价值。
(感觉写到后面有点不知道自己在写啥了,尝试对一个单独的热点案例进行细化分析,但分析得好像还不够深入,有点乱写。听完课程会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