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论述跨学科合作对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热点谈谈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35分) — 5-武汉纺织大学-杨仲泉的回答

        跨学科合作对设计必要性,一是以设计本身的定义出发,何为设计?设计的定义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其内容也在不断的迭代和革新。二是设计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以跨学科发展的初衷延展。它对设计理论自身向着趋向多元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哭学科合作使得设计学科逐渐成为一门交叉类学科,并作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解决社会矛盾为主要目的而发展,其学科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不断提升,并指引着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设计定义跃升

 1.1设计萌芽——为特定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起初,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这是在设计的萌芽阶段——生存设计,旨在为提高人类的生存率,其实用价值非常高,其本质是让设计成为人类独有技能,并去区分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作用。

       随着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开始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方面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随即人类进入到了手工艺时期,以少数权贵为服务对象,重在对产品造型装饰的审美性,此时的设计含义是艺术审美性的发展。直到18世纪,夏尔·巴托其著作《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其中实用艺术指的是那些既有实用功能又具备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让设计有了基本雏形。

1.2设计原则——以人为中心,为大众生活服务

       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工艺美术运动产生。设计新的定义:设计以人为中心,为服务大众生活的宗旨。是在深刻反思和研习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强调“设计”的重要性后所产生的。以约翰拉斯金的理论基础和威廉莫里斯的实践为基石,引领一众有识之士为代表对这一现象表示批判和反对,在此期间代表作《现代制造与设计》以及《威尼斯之石》、《建筑的七盏明灯》都是为设计新定义而产生的养料,设计服务对象由权贵转向大众。亦是标志着设计从手工艺迈入现代设计的开端。

       因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包豪斯学院应运而生,其学院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深受约翰拉斯金的影响,通过设计教育的方式培养一批专业的设计人才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开设艺术和工匠相融合的学科促使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从而平衡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并发展出符合工业生产过程的新的造型语言。进一步明确了工业设计的服务方针,并强调技术对设计的意义,以及设计发展方向。至此设计正式步入现代设计当中,

        而如今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是必然趋势,那么新的设计定义也会进行变革如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等。

二、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发展的必然性——设计教育

2.1设计教育之初——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设计教育始祖即格罗皮乌斯所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其创立的目的就是在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新的方式方法。其在受到工业化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运动的爆发,暴露出了新技术的产生和传统手工艺的审美性之间所引起的矛盾,包豪斯学院通过对设计学科的拓展,通过设计将技术与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发展。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

2.2乌尔姆设计学院——设计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包豪斯学院继承与发扬。乌尔姆学院不仅继承了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教学的设计教育体系,同时让学员与企业公司的合作更加的深度。其中最为代表的是与布朗恩公司的合作,把设计理念和实践紧密结合,对于设计的观念、设计研究、理性的设计风格的提倡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乌尔姆设计学院是把现代设计立场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培养科学型的现代设计师,从而促进了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发展。这也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拥有了以工科为依托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艺术的平面设计这两大类型体系。其中系统设计原则就是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强调设计构思要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设计不仅更加的精准和细致,创造了乌尔姆模式的”精确性“。这也影响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生厂家和几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种设计理念在古格斯特与迪特拉姆斯一起合作设计的”白雪公主之匣“中有着具体表现。迪特拉姆斯所提出的“设计的十项原则”到现在设计过程依然适用。 

      可见设计教育本身的发展方向就是往跨学科合作的发展路径上发展。其目的也是为面对社会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复杂化多元化所准备。

三、设计的跨学科合作发展路途

3.1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性需求

        当今设计面临的问题通常是“复杂性问题 ”,没有单一明确答案,需要权衡多方利益。例如城市交通规划不仅是工程问题,还涉及社会公平、环境影响、政策法规、用户习惯等多维度。这要求设计团队能够从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策研究等多个视角共同分析问题,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设计学理论中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理解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回路,而跨学科合作正是系统思维在组织和流程上的体现。没有跨学科合作,设计就容易陷入专业视角的“隧道视野”,忽略整体性。

3.2技术创新与人本设计的桥梁

        科技速发展带来新的设计可能性,也提出新的设计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需要设计师理解其原理和潜力,但技术本身无法定义好的用户体验。跨学科合作能够弥合技术实现与人本需求之间的鸿沟。

        例如在人机交互设计中,工程师负责开发算法,心理学家研究用户行为,设计师负责界面美学与交互流程。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创造出既可行、又可用、还可爱的产品。

3.3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多元考量

        现代设计伦理主张设计师不仅要服务商业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和文化多样性。单一学科往往难以独立承担伦理分析的责任。例如AI驱动的设计项目需要数据科学家、法学专家、伦理学者、用户研究者共同合作,才能减少算法偏见、保护隐私、实现公平可用。因此,跨学科合作不仅是技术与设计的结合,也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在当代设计学理论与实践中,跨学科合作不仅是组织层面的协作安排,更是一种整合不同专业视角、突破学科壁垒、共同创造新价值的设计思维方式。无论是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社会创新设计,还是城市规划与战略设计,都离不开跨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