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论述跨学科合作对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热点谈谈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35分) — 3-北师-谢桓的回答

论跨学科合作在复杂设计项目中的必要性:设计思维下DesignX介入的探究

摘要:面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挑战,设计已从单一的造物逻辑转向系统协同范式。本文立足于DesignX的理论框架,论证跨学科合作对设计解决系统性问题的核心必要性。通过梳理工程、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维度的融合实践,本文提出设计师必须转型为系统整合者,通过知识转译与协同引导,构建系统共生的新时代设计范式,实现社会创新。

关键词:DesignX;跨学科合作;复杂系统设计;设计思维;系统整合;社会创新

一、 DesignX与复杂性面面观: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

现代设计教育的源起便是跨学科的。包豪斯打破艺术与技术壁垒,实行艺术家与工匠并行的“双轨制”教学,奠定现代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基因。乌尔姆设计学院进一步引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与符号学,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设计理念,从经验直觉向科学理性的转型,标志着设计正式进入多学科协作时代。

司马贺在《人工科学》中指出,设计属于人工科学,其任务是通过理性判断解决复杂问题,这一思想使设计师的角色由造物者转向系统性思考者。布坎南在《设计思维中的棘手问题》中提出“设计的四个秩序”,将设计思维从物质层面扩展至社会系统层面。在此基础上,IDEO与斯坦福d.school将设计思维系统化为服务设计、社会创新与教育模式,推动设计从专业实践走向社会共创。

进入21世纪,社会问题日益复杂,设计对象已不再局限于产品与空间,而是涉及技术、环境、伦理、教育与文化等系统性议题,单一学科难以独立应对。设计由此从物质生产的逻辑转向社会系统的协同逻辑。曼奇尼在《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中提出“社会创新设计”的框架,强调设计应在开放网络中引导协作与组织,成为社会变革的媒介。正是基于这种结构性转变的需求,唐纳德·诺曼提出DesignX概念,将其定义为面向“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协同设计,旨在应对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处理的非线性、动态、多利益相关方的几首问题,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反馈机制。

如今,这一理论脉络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延展。“生生不息:从模拟自然到天人合一”WWDC2025提出“设计无界,生生不息”的理念,倡导设计应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生命网络”的视角重构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的共生关系。这一“生态共生设计”范式进一步引入东方哲学的整体智慧,赋予跨学科合作以生命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因此,跨学科合作不再只是设计的工具性方式,而是设计学科的社会责任。从包豪斯的工作坊到DesignX的系统协作,再到“生生不息”的生态共生,设计史本身即是一部跨学科融合的演进史,昭示了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在于协同创新与系统共生。

二、 跨学科合作: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探索实践

各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正以设计思维为底层逻辑,构建系统整合的认知与方法框架。通过工程与设计、心理学与设计、教育学与设计、自然科学与设计等的多维融合,设计正从造物行为转化为知识协同与社会创新的新机制。

2.1 工程×设计:工程逻辑下的用户体验闭环

IKEA宜家平板化家具体系家通过将工业化生产的模块化逻辑转化为用户友好的自组装体验,重构了产品交付链。原本属于工厂内部的零部件清单与组装流程,被重新设计为图文并茂的说明书与标准化接口,使消费者成为“最后环节的制造者”。该模式大大降低物流体积,并减少仓储成本减少,同时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与完成成就感,形成独特的品牌粘性。

2.2 心理学×设计:共情驱动的人文体验优化

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理解人类认知与行为模式的科学支撑。以UX用户体验设计为代表的共情方法论,强调通过“用户旅程图”等工具洞察真实需求。大型场馆的导视系统优化即是典型案例:设计师基于认知心理与行为测试重构入口、排队、游览、出口的路径,降低误入率与等待焦虑,提升了整体的可达性与愉悦感。共情已成为跨学科团队理解用户体验的核心工具。

2.3 教育学×设计:跨学科思维的设计教育创新

斯坦福大学d.school推行的PBL项目式学习课程,将问题驱动-任务导向-反馈反思嵌入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围绕真实社会议题开展跨学科协作。学生在项目中同时运用科学思维与创造性表达,完成从学科分立的割裂到问题共创的转变。这种模式启发了全球STEAM / STEDM教育体系,推动了设计教育从技能传授向社会创新能力的跃迁,使学习本身成为一次微型的社会创新实践。

2.4 自然科学×设计:人与自然的协同共生设计

在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科学与设计的融合呈现出新的社会价值。在北师大乌岩岭科学与设计科考营中,设计师与生态科研学者共同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营员深入观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的栖息习性,在实地考察中应用设计思维模型,与黄腹角雉的生存需求“共情”,设计人工鸟巢、生态模型与自然教育课程,完成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创新的转化。这一项目展示了设计介入生态系统的潜力,也揭示了跨学科合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该项目成功实现了从科研数据到公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

三、 设计师角色的转型:从造物者到系统整合者

由上文工程、体验、课程、生态四个接口可见,跨学科已从机械协作升级为系统协同设计:多维学科视角与设计思维同构一体。而在社会创新与DesignX视角下,在跨学科团队合作中设计师的角色如何转型?

3.1 设计语境转变:从造物逻辑到系统协同

随着DesignX理念的深化,设计师的角色已从创造美学形式转向系统性社会问题的共创协作者。面对跨学科协同设计的复杂语境,设计师不再局限于造物者的角色,而是成为连接科学、工程、教育与社会创新的知识中介者。知识转译者的任务,是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可理解的共享通用语言,将零散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可感知、可使用的知识形态。

3.2 角色机制演化:设计师的多维介入模式

随着设计对象从产品扩展至服务与系统,设计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性转变:

第一,协同引导者。在多方利益交织的复杂项目中,设计师不再主导方案,而是搭建共创平台。通过协同设计与多层级团队协作,促成问题定义、方案共构与社会价值传递。在IDEO与凯撒医疗的合作中,设计师组织护士、患者与管理人员开展情景模拟工作坊,共同绘制护理流程图谱,最终优化了急诊响应机制,使医疗效率大大提升。

第二,社会叙事者。面对抽象的社会议题,设计师将空间与视觉语言具象化,促进公众共识。同济大学NICE2035四平社区便是典型案例,设计师从社区生活出发,联合居民、政府与企业构建“共创生活原型”,通过共建行动推动社区更新与社会创新。

第三,生态整合者。在复杂的自然-人类系统中扮演协调者角色。在乌岩岭的“人工鸟巢设计——生态教育课程”项目中,设计师借助生物学知识与情境设计方法,既尊重了生物学规律,又考虑公众接受度,使人工鸟巢既能满足繁殖需求,又具备教育展示价值,实现了科研、教育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创新。

3.3 未来范式展望:系统整合者的设计使命

系统整合的未来范式表现在三个维度:目标的由物到人,即从产品到服务;从单体到生态和方法的递进,即从共创到系统创新;行动路径的自我再归纳,即从解决问题到重塑社会结构。在DesignX框架下,设计师的任务不再是“回应需求”,而是主动识别社会技术系统中的结构性问题,并通过跨学科知识生成新的协同机制。因此,设计师的身份重塑并非角色的替代,而是一种认知方式的转向——他们以跨学科的语言重新编织社会创新的语法,使设计成为社会复杂系统演化的协奏者与引导者。

四、 结语:

由此可见,跨学科合作的意义在于重构设计的社会使命。从DesignX到社会创新,设计不再是形态的塑造,而是知识与行动的协调系统。设计师由造物者转为系统整合者,在跨界协同中实现从人到社会、从问题到系统的共创与再生——让设计重新成为连接世界的语言,成为修复人与世界关系的桥梁。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