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论述跨学科合作对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热点谈谈如何通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35分) — 江南大学-金鑫的回答

总:当前设计的复杂性

一.跨学科设计的必要性——自身定义,人,社会

二.1.设计创新教育

2.社会创新设计,生态共生

3.未来技术

在专业设计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要解决设计问题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的交叉学科团队。五十年前,一个单枪匹马的设计师加一两个助手就可以解决多数设计问题;而今天,我们需要具备多种专业技能的团队,此外,还需要专业人士能够具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共事、倾听并向彼此学习的额外能力。设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综合编制网,去整合这个时代对应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此解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并且让这些人享受更好的生活是设计所要面对的本质问题。

一、跨学科合作对设计的必要性

1.1设计的自身性质决定跨学科合作

设计作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造物活动,其设计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设计师必须运用自然学科相关的理性知识来进行设计创造。无论是标准件的产生和推广还是工业1.0到工业4.0的技术革新,都有力地证明了设计并不是单一的一门在平行线上行驶的学科。例如乌尔姆时期的模数化设计教育理念,便是将设计与几何等理学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经典设计产品。正是这些历史经验使得设计与学科的结合更为密切。除此之外,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一系列的学科提供理论依据,这也促进了设计教育的学科交叉。

1.2设计的人文性推动其与社会学科结合

设计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其必然需要分析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活动,与以往的造型设计不同,当代的人文性设计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设计、界面设计等非物质层面,这就使得设计师要充分与社会心理学家协作,发掘用户的潜在行为,通过改变产品的使用流程、方式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例如美国IDEO设计公司为凯撒医疗网进行的扩建规划,在该项目中企业充分要求设计师、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从病人的视角发现问题,对用户在就诊过程遇到的一系列流程问题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这一经典案例使得服务设计引起设计师的广泛关注。与自然学科形成的标准化设计不同,社会性学科在于引导和启发设计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用户对话。

1.3社会的需求发展推动跨学科文化融合

随着社会文化的交融,设计者和用户不再接受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这就要求设计教育与各式各样的地域文化学科交融发展,挖掘其中的社会价值并运用在自己的设计方案中,从而对文化进行传承发展。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发展,设计不得不与各类学科交融发展,从其他学科中找到设计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社会性问题。

跨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受到学科自身特性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影响,一方面,设计作为人文性和理性的代表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社会的交融性发展促使设计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发展。

二.跨学科具体实施措施

2.1以设计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跨学科已成为事实并影响着当下的教育行业。究其本源,学科的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时代的需求决定了应用学科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从最初形成的以美学和工艺共同讲授的包豪斯教育体系,到如今设计与工艺材料学、计算机技术学、人机工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讲授,表明设计已发展成为一门涵盖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学科。

阿尔托设计工厂的成功,从方法论上揭示了跨学科融合的本质绝非知识的简单叠加。它将“人”的互动置于核心,促发不同学科成员间高频、非正式的偶遇与碰撞。同时,它以真实的产业问题作为项目驱动力,使来自工程、商业与设计等领域的学生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被迫主动学习彼此的“语言”,在实践中整合知识,将跨学科的潜力转化为切实的创新能力与解决方案,,从而构建一个复合型学科社区。

2.2构建生态共生的跨界融合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设计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通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叛和新的设计风格的探索,工业设计领域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而对设计理念的更深层次探索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要求。关注人和关注环境成为设计的两大主题,并引发了众多的设计潮流和趋势的出现,我们致力于用跨领域的系统思维和方法为当代中国在全球语境下提供策略性研究和系统解决方案。

北欧的设计发展向我们证明了设计对组织、生态、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并加以本土化的应用。比如留守儿童、乡村养老、环境保护等问题,就可以通过跨界融合、创新设计的方式给出有别于以往的解决思路。又如,碧山宏茂桥公园”的自然化改造项目。该项目超越了传统工程与生态的简单叠加,成功构建了一个工程、生态学、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共生体。通过建立“公园之友”等组织,让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公园生态的维护者与共同管理者,将社会资本注入自然系统,形成了相互依存、正向循环的共生关系。作为成功的跨学科融合,其核心体现在创造了超越任一单一领域的“共同语言”与“共享价值”,从而将简单的协作提升为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系统。

2.3技术赋能促进学科多元转型

设计是一门新的,复合型的劳动形式,其中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产生必然推动以往设计思维范式转型,设计创新的产生正是很好的解决了新技术的应用应用问题,在人工智的时代,设计不仅要处理对象系统的设计问题,还要能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大系统中识别、定义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新质生产力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是根本性与方向性的,从传统的实体产品扩展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设计者的角色得以升华,设计师不再是单一的美学塑造者,而是转变为与科技、工程、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的创新集成者,并设计出兼具技术可行性、商业价值与人性温度的新业态,从而激发新质生产力。

综上所述,从专业的设计实践到先进的多学科知识,这是以设计教育的跨学科合作和基础变革为前提。而这类知识的前提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无疑提高了对设计学生的要求,使得设计者除了要掌握设计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外,还要广泛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增强设计产品的科学性与思考深度。但是,无论设计教育如何融合,其以人为中心的本质不能变,设计师要明白多领域的交融只是为设计过程提供更多的设计手段,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解决现存问题。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