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世界进入机器文明的崭新时代,在经历了一次次设计缺陷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造物活动并不是设计的终极目标,运用最前沿的技术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设计。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从思维、操作等行为方式和心理规律方面探索,对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并进行改良,由此情感化设计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一.艺术疗愈的定义
艺术疗愈本质来源于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出抓住用户注意力、诱发情绪反应,以期提高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情感化设计。是指运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反应,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以促进个体情绪调节、心理康复与精神成长的跨学科实践。
它基于艺术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理论,强调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非语言性的艺术形式,帮助个体将内在情感、潜意识冲突或创伤经验进行外化与表达。这种创造性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释放压抑情绪、增强自我认知、改善人际沟通,并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艺术疗愈的深度内涵
“情感是全身心投入的流露。”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作者心灵里唱出的歌。”情感上的共鸣使感受者和创作者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是感受者心声的外显,这种情感是人类直接体现其内心现实的一种心理属性,是艺术疗愈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
艺术疗愈的核心不在于传统的造物设计,在于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流动与心理变化,在专业艺术治疗师的引导下,着重强调人的主体性认识,参与者在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借助象征性表达探索自我、重构生命经验,实现心理整合与疗愈转化。该实践广泛应用于临床、教育、及社区发展等领域,体现了艺术与心理科学的跨学科融合,体现了设计在情感化与社会创新方向的重要延伸。
艺术疗愈通过本能层次的设计,将关注点涉及到外形、色彩、声音等多个感官层面,使设计符合本能水平思维,容易让人接受并喜欢。同时,受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艺术疗愈具有复杂性,它与感觉输入和行为控制没有直接通路,只是监视、反省并设法使行为水平具有某种偏向,因此它依靠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属性所带给人们的特定情感感受及思考。
艺术疗愈设计也正是在满足易用、适用的前提下,针对现代主义过于强调产品的机能导向、忽视个人情绪与感受的教训而提出的。设计师将人类特有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设计,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与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使人从中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设计赋予生活乐趣与感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艺术疗愈一定是人机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设计更深层次的要求,相较于易用性的设计原则更“人情化”。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风格在设计适用、功能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淋漓尽致的凸显其设计的精神性因素,这种亲和力也引起了使用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艺术疗愈的机遇与反思
当下,人们所处的设计语境已经产生了更为复杂的转变,设计产品的精确性与功能性越来越强、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设计面向的是一个以“非物质化”、“精神需求”、“消费异化”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的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物品,产品范畴和边界不断扩展,从物质到非物质,从实体到虚拟的时代,从单一功能的关注拓展到基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维度,是新的机遇与挑战下的艺术疗愈的新任务。
如今,设计心理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深化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设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也日益呈现。艺术疗愈仅仅停留在资本扩张的层面,资本将艺术疗愈降为一种浅表的 “愉悦性消费” ,削弱了其核心价值。所以,市场资本抢占目前不能深挖艺术疗愈的本质内核,对于艺术疗愈,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使其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并应用于设计改良中,正如诺曼所说:“优秀的设计会把所有因素融合为一体,使产品兼具艺术美、独创性与审美性,同时又很实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