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设计趋于市场化、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特征根源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和浓郁的商业文化氛围。美国的设计师以商业效益为目标从事设计创意,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由于建国时间短,文化底蕴薄弱导致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相对发展不足,但却将现代设计推向了追逐市场利益的道路,这种功利色彩的设计取向几乎体现在整个20世纪美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中。
早在19世纪70年代,正当欧洲的设计师们正在为设计中艺术与技术、伦理与美学以及装饰与功能的关系而困惑时,美国的建筑界却兴起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牵绊,使之符合新时代的工业化精神。1871年芝加哥大火烧毁了三分之二的房屋,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出更多的房屋,现代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出现。其中的路易斯·沙利文则最先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了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
在20世纪20-30年代,一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得成千上万的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好莱坞发达的电影业使得人们在虚幻的电影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进而刺激了电影院的设计发展,这一时期,电影院的市场从社会上流阶层转向大众,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光顾,电影院的设计融入了极其大胆的想象成分,它从古埃及艺术、原始艺术和异域风格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几何外形、独特色彩、华贵奢靡且具有装饰性的风格,称之为“好莱坞风格“。如”埃及剧院“采用了大量的古埃及的装饰元素,创造了一个古典的梦幻世界。”中国剧院“则被设计为浪漫而充满东方神秘感的宫殿
虽然美国芝加哥建筑派的领带人物之一的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但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和商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其实质乃是形式追随市场。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欧洲设计师被躲避战乱和迫害而来到相对平稳的美国,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师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出现并得到社会认可。尽管第一代设计师大师们如沃尔特·提革、雷蒙德·罗维、德弗莱、盖茨,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但是他们都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跻身于设计世界的,他们的工作让工业设计和大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同时也推动了设计的实际发展,设计不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而是作为一种商业的竞争手段,这在美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产品销售锐减的窘况,生产厂家转向设计师,希望给他们的产品赋予更加现代化的外貌以吸引消费者,使得好的设计被誉为破除消费者惰性的最好途径,从而推动了美国流线型运动和美国商业性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好莱坞风格之后的20世纪30、40年代展开的流线型风格设计运动。流线型其实最早是空气动力学当中的一种技术名词,主要用来描述交通工具表现圆滑、线条流畅的外形轮廓,这种设计最初是未来减轻空气阻力以提高运动速度,但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设计界,这种风格则迅速成为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设计样式语言,在当时刚刚度过大萧条的美国社会。这种和未来主义一脉相承的形式语言标志着希望和解脱的力量,成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流线型风格在高度商业化的激烈市场上的成功,让不同行业企业家们纷纷效仿,使得流线型风格逐渐样式化,不仅在交通工具设计领域发展为一种时尚美学,还渗透与道路与速度无关的设计对象中。流线型风格的发展鲜明的反映了美国人对设计的看法,那就是将外观作为促销的重要途经。
商业性设计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因而产生之初就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它本质来源于形式主义设计,完全把设计看作是一种商业竞争手段,在设计中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设计师们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利益而不断在形式上推成出新以博取消费者的青睐,但有时商业性设计会牺牲一些使用上的功能。代表人物是哈雷·厄尔,他创造了大量品味不高但却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作品,他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功能型废止、合意型废止和质量型废止,对美国商业性设计造成巨大影响。
商业性设计的成功以及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思,一些优秀的设计大师们提倡优良设计,倡导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并适合与其对象的目标,适合生产工艺形式,主张形式服从功能,这种风格具有简约无装饰的形态,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进行批量生产。
总之,美国的商业性设计从芝加哥学派到好莱坞风格和流线型运动,并逐渐出现第一代的职业化设计师,再到后来的优良设计,可以看出,美国的设计鲜明地打上了商业主义的烙印,而美国的设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借鉴融合了欧洲的设计体系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成为消费社会阶段的一支重要的商业化设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