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纲:
一、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消除物理环境的安全障碍
(二)促进社会融合的情感关怀
(三)弥合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
二、社会创新设计赋能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
适老化更新不是在城市的构建一座“孤岛”,而是打造兼具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的城市空间。
运用设计思维来看待和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社会创新设计作为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参与到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的融合是重要的实践策略。
(一)从生活空间到叙事空间:社区空间的双重扩展(空间-包容性)
(二)从被服务对象到参与者、决策者:社区治理的角色重塑(人-自发性)
(三)从线性占有到循环共享:社区资源的价值重构(资源-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系统性、战略性创新实践路径,赋能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不仅能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更新,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境,更能将这种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社区,转化为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吸引游客体验,为"宜游"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适老化更新,设计师并非简单地提供方案,要以“社会中介者”身份参与政策试验,在社区、居民、企业和专业团队等多方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构建了“宜居”与“宜游”相互滋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
疑惑问题点:
1、感觉题目问了很多点,不知道这些名词之间有什么具体的区别与联系,或者是应该作何串联,思路很乱
2、前后两个提问感觉是一种维度上的扩展,从老旧社区改造到城市更新、城市文旅等话题,我的论点应该如何体现。从问题到策略,分开两部分写特别冗长,案例多且突兀。
3、对于题目的“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相融合,实现“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第一反应是这两个话题的跨度很大,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来整合,感觉很奇怪。
(在听第二节可之前,还没想出来怎么写第二部分。。。)
解题思路:
通过题目,感觉在问两件事,一是适合老化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由于做了对老旧社区改造的限定,感觉应该针对性地结合适老化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课后,针对第二个问题,应该上升到策略层面,“宜居”与“宜游”协调发展的本质是空间、治理、文化等方面融合,因此,我的论点从人、空间(环境)资源三个维度,结合社会创新设计的包容性、自发性、可持续性,论述设计是如何作为一种系统性策略,通过包容性、参与式和系统性的方法,将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相融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提升。
(提交前又对结尾段做了修改)
正文: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面临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跨学科方法,在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包容性和减少老龄化负面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今,适老化设计已从单一的“安全改造”演变成为一项融合环境、技术与服务的系统性社会创新工程。因此,设计赋能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境,更是要将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社区场景,转化为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同步提升城市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从而构造更加友好和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本文将立足于设计学视角,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设计是如何作为一种系统性、战略性创新实践路径,推动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提升。
一、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消除物理环境的安全障碍
老年人普遍面临视知觉退化、行动力减弱、反应迟钝等生理机能衰退问题,然而,传统的老旧社区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如湿滑地面、狭窄的通道等物理环境,则进一步加剧了老年群体跌倒等风险。在进行老旧社区的物质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时,应以“无障碍设计"为核心,全面地考虑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系统性地识别并消除这些安全障碍,改善老年群体的居住体验。
(二)促进社会融合的情感关怀
一个促进融合的社区,必然是全龄友好的,能让所有年龄段的居民受益。然而,老年群体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家人沟通的缺乏等因素极易产生社会隔离和孤独感。设计应注重情感化和社交性元素的融入,通过打造温馨的空间氛围、便于老人互动交流的场所或产品,满足其情感与社交需求。
(三)弥合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
在社区服务加速智能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包容性考量在技术应用时往往制造新的“数字鸿沟”。因此,适老化改造必须确保智慧技术成为赋能工具而非阻碍,弥合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以南京浦口银龄康养生活馆展示的毫米波雷达技术应用为例,该技术可穿透浴室墙体监测老人姿态,在跌倒0.8秒内触发报警。克服了传统摄像头对隐私的侵犯,实现“无感防护”,不仅从根本上消除老年用户群体的学习成本与使用负担,而且还缓解了心理排斥与信任危机,为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推行真正包容、普惠的智慧养老方案提供创新路径。
二、社会创新设计赋能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
适老化更新不是在城市的构建一座“孤岛”,而是打造兼具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的城市空间。运用设计思维来看待和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社会创新设计作为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参与到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与城市文旅发展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从生活空间到叙事空间:推动社区空间的双重扩展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承载着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独特印记。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适老化改造应超越单一的功能性修补,致力于将社区从基础的生活场所,转化为能够承载并传播历史文化的叙事空间,从而实现空间价值与人文内涵的双重扩展。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活力里约”城市建设项目为例,其将老年人与城市有关的故事和阅历视为里约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支持老年人在家中招待外来游客,鼓励通过家庭招待和导游服务向游客深度展示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增强了老年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还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有温度的文化体验,实现社区从生活空间向充满人文温度的叙事空间的创造性转变。
(二)从被服务的对象到参与者、决策者:促进社区治理的角色转变
正如艾佐·曼梓尼所言:“设计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实践,它发生在开放式的下协同设计中,不同的行动者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其中。”参与式设计将老年群体从被动的服务对象,重塑为社区更新的积极参与者与共同决策者,能够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主体性价值。以北京胡同“居民共建花园”项目为例,设计团队并非简单地提供方案,而是搭建了一个共创平台,让老年居民自发性地贡献其关于本地植物、气候与邻里交往习惯的经验知识,并直接参与从策划、设计到建造、维护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本身是对其主体性与价值的肯定,也满足其对社会融合与情感归属的核心需求,表现了一种将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社区场景,并转化为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促进“宜居”与“宜游”的协同发展。
(三)从线性占有到循环共享:激活社区资源的价值重构
设计应推动社区资源从消耗性占有转向可持续性循环共享,社会创新设计通过对将社区内已有的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将其转化为能够持续产生社会、文化与环境价值的可再生资产,实现从消耗性的“线性占有”到再生的“循环共享”的根本转变。以成都玉林巷子里社区更新为例,该项目将社区街区作为一个小集群空间,通过创造性整合,将社区的闲置空间、艺术文化氛围等资源系统性地的转化,一方面,将旧有空间改造为“长寿食坊”、“爱心理发屋”等服务场所,在强化社区凝聚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情感价值的重构;另一方面,这一充满温度的宜居环境催生出独特的“玉林”文化IP,有效带动街区商业活力与整体价值,形成 “社会价值+商业回报”的双循环模式,为老旧社区可持续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典范。
综上所述,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系统性、战略性创新实践路径,赋能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不仅能够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更新,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境,更能将这种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社区,转化为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吸引游客体验,为"宜游"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因此,对于面向未来的适老化更新,设计师并非简单地提供方案,而是要以“社会中介者”身份参与政策试验,在社区、居民、企业和专业团队等多方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构建“宜居”与“宜游”相互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包容性。


问 题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