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浙工-宋心蕊
68-浙工-宋心蕊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2年前

回答
24
文章
0
关注者
0

美国工业设计受到社会环境人文因素、战争影响、流线型风格的发展、设计师的推动等多方影响下,形成了商业性消费浪潮,这样的消费浪潮虽然提升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增长。
人文环境因素给工业设计的商业性浪潮强大的精神动力。美国社会人文环境的特点是宽容、讲究个人特色。正是这种大众文化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新事物的主要发祥地。商业性设计依托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蔓延,美国的大众文化催生了商业性设计并促进了它的繁荣。
战争给美国的商业性设计提供社会环境和精神基础。在一战期间,美国保持中立地位,通过中立国的地位,美国与战争双方进行贸易、金融贷款等商业活动,赚取暴利,大发横财。二战期间,由于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的本土并未卷入战争,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战争财。战争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刺激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另外,国外一些优秀设计人才由于战争的原因纷纷前往美国躲避,如二战期间美国才有了第一代受过工业设计教育的专业人才,这对美国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储备为美国的商业性设计提供了物质基础;战争时期物质的匮乏给人们带来的对于艰辛生活的记忆是对商业性设计的精神支持。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实践着重强调设计的象征意义,迎合美国人追求新奇的心理。随着经济的繁荣,在20 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消费的高潮,进 一步刺激了商业性设计的发展。
流线型风格的发展为商业性设计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载体,流线性设计风格主要表现在汽车造型设计中。流线型风格是来自空气动力学,其含义是高速度、低阻力。流线型”作为一个新生名词由美国设计师贝尔·盖茨正式提出,最初目的还是服务与企业主,刺激和促进消费流线型风格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它强调设计的象征意义,从而迎合美国人最求新奇的心理。而且设计师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增加经济效益,不断花样翻新,以流线的时尚来博得消费者青睐。
设计师的大力推动促进了美国工业设计形成商业性消费浪潮。美国的工业设计师厄尔是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对商业性设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负责汽车外型设计。他提出的“有计划废止制”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益。厄尔认为商业与销售上的成功恰恰是设计价值的真实显现。尽管这种设计体系不被设计界推崇,并遭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批判,却已经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在美国的工业界生根,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沃尔特·提格是美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师之一,对美国工业设计职业化很有贡献。他设计中总会考虑到普通民众的需求。提格非常注重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在这方面极有能力。与柯达、福特汽车、波音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有长期合作。雷蒙德·罗维同样秉持着“要让民众的生活质量完美起来”的信念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如“冰点”冰箱、可口可乐瓶、美国石油公司“壳牌”的企业形象与标志等等。罗维对于美国现代设计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以自己的成功设计帮助客户企业成功,而使其他企业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开始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或者雇佣设计师做顾问,从而推动了设计行业的发展。
美国工业设计的商业性消费浪潮在设计史潮中被看作是具有负面影响的流派, 但却并非一无是处,它推动了产品设计观念与市场营销观念的融合。对于企业来说,商业性设计具有非常大的利益,企业可以仅仅通过造型设计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创造一个庞大的市场。它也形成了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基石,它顺应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使消费者改变了原有的消费习惯。它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为什么美国工业设计会形成商业性消费浪潮.png

装饰主义运动是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是要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同时大胆使用前卫艺术和新材料。其性质仍然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具有国际性的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传统意识形态革命,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这场革命集中在德国、俄国、荷兰进行试验,在30年代取得惊人的成就。装饰艺术运动在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之间起着一个过渡作用,双方的特点都兼而有之,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各个运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与发展,所以这两场运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两场运动时间上都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与发展;都肯定机械化生产,采用新材料、新技术;都在设计中注重简单几何外形的实用。
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装饰艺术运动是世界特别是法国的战后反思,是人们对战争破坏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境况的破败的一种修饰,所以设计强调装饰性,并且会运用到昂贵的材料,是以新的装饰代替旧的装饰,其本质仍然是以为贵族制造为主的设计风格。相反,现代主义设计提倡设计为大众服务,不再是为小部分的上层阶级服务。现代主义设计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强调机械美、功能美、主张理性化的设计,主张简洁、实用、否定装饰的作用,明确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
虽然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互相也有影响,特别是现代主义对于装饰艺术运动的形式上和材料上的影响,但是,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1914年在科隆召开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博览会的联盟大会由赫尔曼·穆特修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为代表的两个阵营争锋相对的激烈争论,史称“科隆论战”。这次争论是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要的大战前的活动,也是影响西现代设计理论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
在这次会议中,双方争论的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设计角度看,穆特修斯阵营的人认为,只有基于机器和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才是可靠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理想。这引得威尔德阵营的人颇为不满,他们认为只有独立的艺术家才可以担负起提高人民大众品味的职责,而要艺术家依从标准化去创作只能导致艺术家束手束脚,无法在生产中表现出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二,穆特修斯的政治地位不可避免地使得他的观点带有官方立场,从而使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挂钩。这种状况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试图保持的艺术创作的纯粹性、独立性收到了破坏,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据理力争。第三,冲突两派人曾经都坚定地支持并且相信批量生产、工业化在实用艺术和建筑界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保护艺术家的个人利益还是保证整个国家产品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上产生了分期。即使在论战中凡·德·威尔德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是人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穆特修斯的政策却在战前的制造同盟和更大范畴的国家领域内占了上风。
科隆论战对于德国乃至世界的应用艺术和建筑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虽然科隆论战没有对德意志制造联盟向何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首先,它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制造联盟的政策向着国家资本主义妥协的倾向;其次,它逐渐确立了设计应该独立于经济的原则;最后,也确立了制造联盟以工业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设计从工业出发,设计品质不应为经济效益而发生动摇,这使得自德意志制造同盟以来的德国设计一直保持着优良品质。正是有了这种品质,德国的产品设计才会精彩绝伦,令人印象深刻。
科隆论战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中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这些艺术家们对于建筑和实用艺术的不断执着追求使得德国的设计今天仍以它优良的品质以利于世界设计之巅。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是今天中国设计界和工商界所缺乏的。当今,中国的设计原创性距离达到国际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而提高产品的设计品质,以产品的质量取胜的策略还未正式提上中国产品的议事日程。我们要看到,德国今天的工业产品在激烈的竟争中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与德意志制造联盟为德国在世界上确立了产品设计质量上乘的良好口碑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在这一点上,德国产品的成功因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美术史是各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表达的影响的历史,美术和设计一样是动态的,它会根据不同地域和社会环境而有所变化和区别,结合时代背景去了解美术史尤为重要。欧洲的美术革命主要经历了石器时代、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以后时期这几个重要时期。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美术被称为“原始美术”。远古时期的国家也只有两件大事:祭祀和打仗,所以,当时的人们没有心思潜下心去研究艺术。那时的西方人崇敬神、敬畏神,艺术创作大多都是画神,并且会保持着各种人的原始欲望。
中世纪时期,欧洲封建国家由基督教会统治。因为基督教会信奉神明,所以这个时期神权至上,所有艺术作品只画神,画法单一,都是为宗教服务;绘画技法单一,人物不符合现代审美,以虔诚、信仰为主;抽象化、符号化,注重抒情和装饰性。
文艺复兴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爆发而产生,技术的进步让人们不再想过中时间中清规戒律的生活,所以人们就打着解放天性的旗号,来反抗教会那套让人反感的大道理。不过,虽然口号响亮,但教会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艺术家们也不能太张扬,于是就借着画神的名义,开始画各种人。人们的视线逐渐从神权至上转移到人权至上,美术开始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以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代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很好的表现了艺术家们对于神权主义的反抗和对于人性的呐喊。
十九和二十世纪时期,科技技术伴着工业革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画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追求对新时代背景的再现、追求内心和情感的表现、追求形式自身的美。画人对画家们来说已经没有新意了,这是大家纷纷开始画风景,后人把这称作印象派。莫奈是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睡莲》至今仍广为流传。
到了二十世纪,各种奇葩的艺术风格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开始出现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和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毕加索用立体主义来表现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支离破碎的创伤感;康定斯基则用抽象主义来表现世界的和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未来主义的出现否定了传统的艺术规律,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并将机器和工业作为现代艺术偶像和主题,力图表现现代生活的活力。其对机器的崇拜确定了它在现代美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其势头失去之后仍然影响着画家们。
总之,艺术流派一定是随着其社会背景的变化产生和退潮的,不同的时期有着相应的艺术流派,正是这些在美术革命中所有流派支撑起来的艺术体系,使后人对于新的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畴人传》是清代阮元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设计师的传记。
“畴人”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古人讲“家业世世相传为畴”,说的就是“畴人”所从事的术业多为子承父业。阮元撰《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的243位天文、历法、算学家,另有37位西洋学者。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方面,星占之学则未允收入。在初编的影响下,《畴人传》续编著作陆续问世,继承并发展了初编的科学思想。
不过,“艺术”和“工艺”的说法还没有在那时的汉语中流行,更不用说“设计”的概念了。但阮元等人的努力,本质上正是为我们今天称之为“设计师”的人物树碑立传;因此,《畴人传》在史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畴人传》的刊行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和第一部科学家、设计师传记。

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处于手工艺时代,通过传统形式的手工作坊进行生产,设计与制造由工匠自主完成,虽能制作出较为精美的用品,但无法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原有的劳动形式和生产技术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更多、更好商品的渴求,于是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工业革命之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生产,社会上各阶层对于工业生产的评价褒贬不一,于是设计与制造开始分离,标准化和批量化的雏形逐渐显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是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上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了。这场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在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与艺术分离,到19世纪初期则更为对立。19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产品都先后完成。大批工业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上,但设计却远远落在后面。美术家不屑过问工业产品;而工厂主未能想象设计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和必要。这时的产品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工业产品外形粗糙简陋,没有美的设计;二是手工艺人依然以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使用的用品。于是社会上的产品出现了两极分化:上层人士使用精美的手工艺品,平民百姓使用粗陋的工业品。艺术家中不少人不但看不起工业产品,并且仇视机械生产这一手段。
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与工业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复杂。随着各种专门机器的不断出现,以及生产中劳动分工的不断增强,设计与制造过程不可避免的分离开了。但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制造商们竭力寻求一个包括社会各阶级的大市场,他们开始抛弃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转而根据图集或者通过模仿别的厂家来生产自己的产品。由于标准化和可互换性的零件在美国发展起来,设计过程从此便与生产完全分开了。
总之,设计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用之于生活。工业革命使设计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质量,使设计不再只为贵族精英服务。同时也使设计生产实现了批量化和标准化,以此使得社会得到高速发展。

欧洲手工艺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手工艺时期设计是动态的,它会根据不同地域和社会环境而有所变化和区别,其主要发展趋势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奴隶社会时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设计风格较为突出,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封建社会时期的哥特式风格体现出了那时基督教会对于子民的统治。随着文艺复兴的爆发,资本主义主张人权至上,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开始盛行。
0871C47A-C6AB-40CE-A59B-A9526D81C35F.png

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埃及是个原始拜物教,于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对于自然的崇拜。其中埃及的家具设计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埃及的家具几乎都带有兽型一样的腿,而且前后腿的朝向一致。古希腊、古罗马在建筑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筑上的经典立柱设计有:多立克、科林斯、爱奥尼克。正是这些不同的立柱设计,让罗马立柱有了不同的装饰性。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希腊卫城及其中心的帕提农神庙。古希腊部分陶器也被保留了下来,其中以绘有红、黑两色的陶瓶最为有名,陶瓶上的绘画多半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与征战场景。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社会的结束,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也叫做中世纪时期。在这个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中,欧洲封建国家由基督教会统治,设计的目的也是直接为基督教会统治服务。因为基督教会信奉神明,所以这个时期神权至上,设计也是以高、尖、直为特点的哥特式风格为主要风格。尖尖的拱门与高耸的塔顶并配着有棱筋的穹顶都传达出高耸入云,一切指向天际的宗旨,形象的表现了一切向上的宗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马丁王银座。
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在意大利开始萌芽,文艺复兴随之爆发,资本主义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开始重视人的地位,主张人性高于神性。这时的设计风格一反中世纪刻板的设计风格,开始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古代艺术中汲取灵感。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但是这两种风格的特点是不同的。巴洛克风格诞生于16-17交替时期的意大利,在建筑风格上,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造作的表面处理效果,这种风格主要集中体现在天主教教堂上,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感受,象征着阳刚的男性特征。洛可可风格诞生于与18世纪的法国,原意是岩石、贝壳的意思。因为18世纪的法国统治者路易十五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一切都为宫中女宠所左右,所以这个时代的设计都随着宫中贵妇得爱好而转移,体现出复杂奢华的女性特征。洛可可风格的家具腿部纤细而弯曲,多用平面的贝壳镶嵌和镀金修饰。特点:纤细、表现轻巧的妇女姿态、构图强调不对称性、自然主题的装饰题材、华丽雕琢等。
总之,随着不同时代的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灭亡一系列的过程,设计也会随着其服务的群体和社会背景进行相应的变化。欧洲手工艺阶段不同时期的设计都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表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那个时期人们的需求,为后来的设计师了解设计历史、汲取设计灵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随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设计的目的逐步发展为使生活更加舒适。人们最早通过化学方式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外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慢慢转化到了手工艺阶段。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的限制,设计产品大多是比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其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设计的产品往往具有个性和特点,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与价值的重要手段。因为设计者与使用者互相认识且十分熟悉,形成了设计销售一体化,所以设计出的作品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因而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手工阶段主要作品有:陶器、青铜器、瓷器、家具。
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陶制的发明是通过对火的应用,而人为的改变器物的造型。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储藏和饮用水的搬运也促进了新兴容器的发展。其主要类型有庙底沟型陶器、半坡型陶器、马家窑陶器。
青铜器的发展在商代之前大多是仿制陶器造型,体壁较薄,多为平底与尖足。商代之后多为礼器,造型精美,花纹繁复细致。青铜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云纹、雷纹、圆圈纹,这些装饰纹样有着强烈的象征性。长信宫灯是汉代著名的青铜器,体现了青铜器已经开始转向生活用品方向发展。
瓷器的故乡是中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的瓷器,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瓷器受到书画艺术的影响较大,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设计上崇尚自然。宋代的五大名窑为:哥、汝、官、定、钧。
家具随着园林在明代的发展,其作为配合整体设计风格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明代家具的木材材料是郑和下下洋后带来的优质木材,这些木材种类丰富、质地坚硬、色泽和纹理优美。伴随着明代手工艺的进步,锤炼技术大为提高,木工工具种类增多,质地较高,制作出的明代家具有精、简、厚、雅四大特色和有意匠之美、材料之美、结构之美、工艺之美。

生存设计,即为了生存而产生的设计,是人类最早期的设计,也是设计的萌芽阶段。生存设计的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时期。远古时代,人们不但受到洪水、严寒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还经常遭受到猛兽的袭击,这种危急条件下,人们通过设计和制作出打制石器用以防身使用,尽管这些设计看起来粗糙,但由于这关系到人们的生与死,因而这时的设计质量很高。一旦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其他需求也会不断涌现。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出更为精美的打磨石器,体现出制作者对美感与对造型的控制力。而且人们由游猎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开始设计、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屋,制造陶器等生活用品。至此,人类开始了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
奴隶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与原始社会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除创造了辉煌的青铜艺术外,在陶器、玉器、漆器、建筑、服饰等设计方面也延续和发展了原有的设计成就。奴隶社会艺术设计受到奴隶主阶级统治需要,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决定性影响,这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的象征性功能远远超过了实用功能。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