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什么说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设计教育进行作答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演进,在面对过渡细分的学科问题时,单一的学科培养方式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脱节,各学科之间出现难以逾越的知识屏障,为了实现学科之间的整体化,满足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学成为横跨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交叉性学科,以自身创造性的核心理念,基于人类的需求,以理学、工学、化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作为设计思维中的一种手段,从各学科领域汲取营养,在学科交叉中不断壮大变革自己,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本文阐述了设计教育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设计自身决定➡️交叉学科)
设计自成立之初就有两种属性,其一是人文属性,其二是自然属性。
早在工艺美术时期,约翰拉丝金就已经提出了民本思想的概念,随后包豪斯就明确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它的第一批学生马鞋布鲁尔设计的钢管椅,是世界上第一套钢管家具,也是第一个采用电镀镍来装饰金属表面的设计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出一系列简介而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使“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此扎根于工业设计中,这就是设计内在的人文属性,而此时人们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为了让设计更好的服务于人,靠过往经验的感性认识不足以解决人与器物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包豪斯之后的乌尔姆的系统化设计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典型表现,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能最大限度满足所要求的目的和新系统,将人体工程学、统计学、心理学等进行综合思考。迪特拉姆斯设计的ET66计算机充分的展现了人文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和谐统一,设计过程中运用系统化原则,使得界面布局清晰明确,分别单独设置了输入和输出,并用红色和绿色来区分,不仅增加了设计的整体美观感,也更易于用户进行操作。乌尔姆的设计教学与迪特拉姆斯的实践奠定了设计走向交叉学科的基础。
(一) 新时代需要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思维(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合型人才)
信息技术革命以来,设计不再仅限与解决产品功能实现的一维,而拓展到服务型设计与可持续多元化设计的多维度,大部分设计挑战都需要分析和综合的规划能力。始于包豪斯的三大构成基础课以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其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为主,忽视应对未来世界变化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往往较多地关注技术、标准、技能等深度的垂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够创新处理“宽度和复杂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包豪斯成立的初衷是为平衡传统手工艺与技术,强调设计的功能与审美,而这种思维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常常失去了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并且无法满足当今知识生产和人才需要。
中国同济大学将“T型人才概念”引入教学中,其本科设计教育以培养垂直能力为主,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宽广知识的专业设计人才。硕士教育的重点将从以垂直能力向水平能力拓展,特别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设计方法和国际经验的培养。突破固有的设计思维,有利于学生在应对社会复杂问题时从不同角度和认知模式中找到指向普通人类需求的见解,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辅助可以达到更高的思考维度,以应对设计中的挑战
(三) 新时代需要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人们需求增高➡️复合型人才)
在当今知识网络化时代下,功能的实现以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产品的高情感去求,就如马斯洛人类需求原理所示,人类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往往会再考虑其精神需要。因而迫使设计向服务型设计、体验型设计拓展。只强调功能实现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顺应时代的而转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乌尔姆,在教学中过渡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科学的设计程序,而对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考虑不足,甚至完全忽略,因而造成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个性、单调刻板等问题,这种将设计完全视为工科类学科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设计风格常常显得呆板已经无法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中央美术学院推出“升维设计”课程,以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为基础,立足于生态意识,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从而打造复合型人才,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交叉学科的设计学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
(四) 、总结
设计学走向学科交叉受其自身属性与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它所具备的综合性、创新性与实用性,充分的打破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隔阂,因为现实的召唤与需要将不同学科门类有机和有效的融合起来,并提供优质人才、创新思维与服务,共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