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人口数量、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工业进程与资源浪费等问题复杂多样,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与生态超载的环境下,人们不得不思考人类当下与未来的长远发展。而工业设计又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目的性、商业性和复杂性,消费的异化导致的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为平衡设计的复杂性问题,以解决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由绿色设计发展并拓展为更广阔的可持续设计这一新的领域。
一、可持续设计是人-社会-环境相关联的可持续
首先,设计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的生存设计,不能被改变和异化。因此,人仍然是可持续设计重点关注的对象。但“以人为本”不等于“以人为中心”,而是根据设计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的角度分析,可持续设计中提出的”以人为中心”转向”以自然为中心”是具有关联性的,需要将人和与人有关的非人行动者、行为体以及他们被社会认知与理解的一切物质集合体视为统一的生存实体,将“人-社会-自然”看做统一的生态体系,在人考察自然的同时由自然反过来考察人。
维克多-巴巴纳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提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为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而鸟巢的建筑设计对可持续尽可能的进行了考虑,其独创为一个没有完全密封的鸟巢状,就是考虑既能使观众享受自然流通的空气和光线,又尽量减少人工的机械通风和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在“鸟巢”的顶部装有专门的雨水回收系统,被收集起来的雨水最终变成了可以用来绿化、冲厕、消防甚至是冲洗跑道的回收水。诸多先进的绿色环保举措使国家体育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绿色建筑”。
二、可持续设计是学科交叉的系统化的设计
可持续设计所关联的领域十分广泛,既有对实体产品的设计,又有涉及服务与体验的非物质设计。从产品设计本身来看是遵循3R原则,从原材料、生产加工、产品使用、报废与再回收的整个生产消费循环进行可持续设计。如sonnet155果皮可降解购物袋,从食物废料的原料产出到丢弃降解形成闭环。并利用现在的新科技新技术,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从产品的原料和产出方式中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
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看,所讨论的是一切与人有关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联系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多角度综合思考,以战略眼光提出综合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在解决这种复杂问题也需要心理学、工学、理学等引入变量进行多学科领域交叉论证与求解。
如在社会经济领域中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方案中,香港社会企业V Cycle受香港社会现状“纸板奶奶”,建立可循环的经济方案。通过给社会上的拾荒者和流浪汉提供回收相关的稳定工作机会,将可回收垃圾统一收集,雇佣残疾人士对其进行改造成新的可使用产品售卖,建立起系统化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保证收益的情况下帮助了弱势群体,同时加强了社会稳定,将环境保护和社会创新紧密结合,互惠共赢,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可持续设计引导人形成可持续价值体系
设计是一种文化,不仅可以设计有形的物质,也可以创造“生活-时尚“的理念。可持续设计通过崭新的设计理念创造的产品引导人们关注在生活方式、行为与价值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美国进行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通过对产品外观的更新换代和结构性报废等手段,促成消费者最求新潮时尚消费心理老化,在获得商业上的巨大和成功的同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与之对比的像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其对材料如何合理利用的考究和循环问题的生态设计思考并同时注重人文感受,所创造出的简约、典雅、真实的设计与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而当今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新的价值观和自然观,带给人们反思的同时也描绘出了新的未来生活蓝图,如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降低空气污染,而电车的电池回收污染的新问题的出现,共享单车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便利人们生活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废弃单车的处理不当也出现新的浪费,在成为人讨论的焦点同时也不断引导着人们关注和参与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可持续设计的努力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下可持续问题成为全人类的挑战,因此解决可持续问题也是全人类的责任,要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去未来化的大局观,运用设计的前瞻性和创造性,承担设计的社会责任,不断为人类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谐与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方案。
人工智能诞生于工业3.0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的信息时代,并不断向着工业4.0“智能+网络化”的方向融合发展,从单一智能产品向万物互联的非物质智能系统转变,在生物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也对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设计逐渐从现实走向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增加设计的表达形式、提升设计效率、丰富设计思路等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从设计师的协助者不断转变为设计师的竞争者。
一、人工智能发展为设计提供更多思维方式和创新可能
人工智能作为人的机体的拓展与延伸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通过对人脑的模拟、已有知识与文化的深度学习归纳并重新组合排列,可以将人的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思维转化成更具体的实际案例和真实产品,为设计更丰富的思维方向,提供更多创新可能。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方案辅助决策,这种设计模式改变了设计师的参与方式,设计师可以只设置作品参数并进行大方向的把握,帮助设计师摆脱固有经验限制和固有印象、丰富设计思路,使设计的过程呈现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扩展了设计创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始终是以“人的特征”为导向,科技发展使人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发生了需求的转变,根据不断更新的用户需求,设计的已经扩展到了为社会公众提高有形或无形服务的所有产业。如智能家居系统、AR\VR、元宇宙等与AI智能结合的数字化人机交互多样表现形式成为新的设计领域。
二、人工智能帮助设计的数字化转变以提升生产效率、
人工智能最显著的影响就是通过设计数字化、自动化以提升设计效率。传统产品设计都是通过人工绘制、以物理原型进行制作和测试,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使设计师的设计过程转向虚拟,通过运用ps、c4d等设计软件结合AIGC辅助呈现复杂灵感,在数字环境中进行设计活动使设计师不受客观条件限制,在虚拟中高效试错,降低成本,加快产品上市时间。并且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大量的设计数据和样本,可以快速答疑解惑、生产设计方案、精准洞察用户行为和偏好、预测趋势发现隐藏需求,为设计是及时提供实时反馈和优化建议,减少了设计师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面对跨学科问题时的阻碍,使其更专注于创意和策略层面的工作。
人工智能还可以代替设计中重复性的枯燥工作,整合、释放设计创造力。例如在平面设计领域,阿里巴巴的“斑鹿”在2017年双十一中,设计总量高达4亿,而这样的工作量人工需要连续工作173天,而购物者并为察觉区别。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设计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它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人工智能擅长处理整合已有数据可以代替设计中大量刻板的、重复简单的工作,为设计生产降低成本,但它没有自主思维与情感体验,无法与人感同身受。因此根据人工智能的优势与缺陷可以看出社会需求将不断对设计师对于文化、经济、技术等社会要素的理解与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计师必须更具创造性与前瞻性,要从应用技术转变为引领技术创新方向,从对产品本身问题的洞察转变为对人的存在需求的洞察,以人为本,以辨证兼顾、协调优化的方式关联好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自己自觉地置于战略家的地位,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设计,为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做出长远规划。
综上,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云空间及大数据应用等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会更多更广的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设计师与人工智能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设计师不能依赖或惧怕人工智能,而需正确看待技术革新并合理利用,以“人的特征”为导向、人机同体”为目标、“智能技术”为驱动力,使未来社会有更多可能。
设计即为名词又为动词,是人在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意识与物质的协同反应,而“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根本目标,根据人的需求需同时作用于艺术与科学技术范畴,使产品满足实用性和重要性的统一。
实用性注重事物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效率,探寻人的行为层的衡量,例如按钮、把手、控制杆等物理结构的客观运行方式,对应与传统的功能概念。而上升到反思层,则在实用的基础上需要重要性相配合,通过产品符号进一步向用户传递产品独特的文化情感与精神内涵,凸显产品个性,强调用户使用其产品的独特意义,如通过对汽车钥匙的定制化外观设计,以传递出持有者所拥有车辆的高昂价值的产品语义,对应与形式概念。因此,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
一、功能是形式的载体,是产品的决定因素
产品功能是指产品的功效与性能,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设计的核心,决定着产品最基本的形态、材料与结构,同时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和目标。如在人类原始的石器时代时,为抵御自然灾害与猛兽而制作的猎具、掩体、武器等的生存设计,使形式完全服从于功能以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而在工业革命后的背景下,水晶宫博览会上因为了装饰而装饰而使形式阻碍了功能使用的现象遭到广泛批评,而后对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探讨成了设计的重要议题。从功能第一性的视角来看,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符合大机械标准生产背景下的设计需求,体现了功能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而以此发展出的现代主义设计与美学也从功能中演化出了工业时代下新的,以对称均衡、简单几何、规整简洁的设计风格与形式美感,如流线型风格就是由功能性衍生成的审美形式。
功能设计注重产品的使用性、效率、安全性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实际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是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实际问题并提供便利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功能结构做为物质载体,再多的形式也无处安放。
二、形式为功能提供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形式是功能的外在表现,可以使功能可视化,通过符号化的产品语义表达产品的美感、吸引力与个性。从企业销售的角度看,商业性价值也是衡量优秀产品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市面上相同功能的产品众多,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变得尤为重要。消费者都有潜意识的正期望与无意识的情感担忧,而形式设计可以从现有文化化形式的语言中重建意义,通过一个非语言的,通常是潜意识的符号系统与用户沟通,以创造出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产品,同时塑造品牌形象以加强用户印象,培养消费习惯。如最典型的案例: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外星人榨汁机就是通过以形式为第一性的设计,激发用户的反思层,运用部分用户对太空科技主题的热爱,通过凸显产品个性,使产品做为收藏品传递,在用户心中根植独有记忆并体现独特身份象征。
而形式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外观,还可以通过加强外观结构与人的沟通,使产品外观更贴合设计使用,并帮助用户更清晰的理解如何操作产品。形式的设计通过审美表达、人机沟通媒介、功能补充、语义链接等多元化方式反作用于功能,在科技于物质不断充裕的当下,解决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化需求。
三、形式与功能的对立统一随着人的理念变化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从工业1.0到4.0,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以功能为主,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设计的方向变得多元起来,设计过程的理念、需求、方法和流程都开始考虑到审美性,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开始有机融合,人在实践过程中的需求和理念也变得更加多元。
而在谈起形式与功能的对立统一时,从西方看:经历了形式追随功能、到追随销售、再到追随激情乃至各种运动和主义;而从中国“明道”的设计看:先秦老子无饰为道、孔子以饰体道、墨子的非饰论与韩非子的反饰论的理论发展也表现出反复的对立又相互融和。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思想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设计生活不会停留在物质基础和实用阶段,而“道”不变理念却在不断更新,形式与功能的不同关系体现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设计需求。
综上所述,从产品设计到系统设计、从物质到非物质,人类这种永无止境的向上探索也表明了设计中形式与功能谁为第一性变得不再重要,两者关系变得更具包容性,两者的界限也更加模糊,在人类的造物探索发展中,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而相互交融。
从美国的历史发展上看,其国家年轻、历史较短、消费阶级相近,能快速适应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转变。自19世纪以来,美国的市场相对均衡,而战争的推动带来的人才和消费欲望,工业革命对其在标准批量化生产和技术上的效率推进。因而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综合来看,美国的设计运动一开始就充满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消费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要求。
一、战争与灾难为美国工业设计职业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历史上看: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的吸引了各国设计人才参与重建工作,形成的芝加哥学派首次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也形成了对简洁机械的大工业审美形式,为后来流线型风格奠定了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美国工业化发展,对零部件的标准化批量化的严格要求使美国的流水线生产管理经验丰富,民生和消费品物美价廉,促使资本家大量投资。因此设计师也从中看到了大量机会,因战争被迫解散的包豪斯的人才纷纷涌向当时中立的美国,他们把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带入美国,迅速带动了美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发展。
由此可见,对工业化的积极拥护和不断的外来设计人才为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商业化设计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
从经济上看,首先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资本的大量投入,企业迫切需要丰富的销售手段去消化巨大的生产力。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和阶级变化,新兴阶级希望产品可以时尚个性用于彰显身份地位,而富裕的工人也迫切需要释放消费力,不断强化了消费主义势头。为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样式设计出现,通用公司制定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通过对产品外观的不断更新换代以达到吸引消费占领市场的目的,带来消费狂潮。这些就需要企业聘请大量设计师来完成。而后1930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同时促成流线型风格形成,企业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向工业设计师求助,又设置了专门的设计部门,希望能通过设计样式来促进销售,设计职业化正式逐步形成。
在美国激烈的商业市场背景下,设计师更加高效实际,设计周期短,其设计目的是做设计生意,设计遵循着“形式追随市场”,因此设计师与企业的供求关系紧密,工业设计职业化率先在美国出现成为必然。
三、美国优秀设计师的推动是工业设计职业化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产品优秀性能和粗陋外形形成巨大反差时,雷蒙德-罗维提出好的功能应该同时具备好的外形,好的外形不但能强化功能,更可以促进销售。他为西尔斯公司设计的冰点冰箱、可口可乐瓶形和一系列企业形象设计都取得巨大成功,他通过商业设计的成功案例,使企业认识到设计对于产品与销售的重要性,开始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或聘请设计顾问。1938年,美国成立“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以方便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并向外界宣传介绍了工业设计的价值,美国工业设计正式职业化。
综上,战争的契机、与欧洲不同的工业化道路、激烈的商业化设计背景和设计师的推动等种种因素,促使了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最早在美国出现。也为设计在工业发展中的困境,形式与功能、与市场的平衡等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纲:1:两个运动是什么
2: 相同点
3: 差异对比
4:后世影响
正文:
工艺美术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欧洲的一场设计运动,起因在于水晶宫博览会之后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一系列不负责的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和对环境污染感到痛心疾首。由拉斯金提出理论威廉-莫里斯主导,对当前的设计进行了反思和实践。为解除工业化对于传统手工业建筑业的矛盾与冲击,提出复兴哥特式风格回到传统手工行会传统,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以改造社会,呼吁艺术家参与设计,反对”纯艺术”,是通过设计表达其民主思想的一场具有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受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传播的影响,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影响巨大、内容广泛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首先绝决的与19世纪以来的各种历史折衷主义风格分道扬镳,为20世纪的应用美术打下新的形式的基础,它追求一种整体优雅的形式,并且不排斥工业化的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环境特点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从本质上讲,新艺术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风格或时尚,总体上是由具有相同了理念和追求、不同国家艺术风格和团体合力推动的一场设计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在形式表达上:它们都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等繁复的装饰风格,放弃了传统的装饰风格转而在自然中获取装饰动机,且对工业化风格有着强烈的反响,其次在思想上: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反对大艺术和小艺术,鼓励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且受到威廉莫里斯的思想和实践,都较为热爱传统手工艺。再者均受到日本装饰风格尤其是江户时期和浮世绘的影响。
两者运动在思想和表达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对于自然灵感的装饰动机中,工艺美术运动注重哥特式风格作为参考来源,且把自然的简洁与忠实的装饰作为活动基础;而新艺术运动的拥护者热衷于表现华美精致的装饰,彻底走向自然形式,强调没有直线和平面,突出有机曲线的自然活力。在思想上,工艺美术运动强调复古忠于材料,将手工艺推向工业化的对立面,而新艺术运动大胆使用新材料,在追求美学社会理想中接纳了工业机械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承上启下,拉进了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综上,两个运动都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对其变化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不断寻找产品和大众,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平衡和最优解。
可持续设计的概念(概括背景、目标、策略)
1.环境保护可持续
绿色设计,生态设计,3r原则
2.人类生活可持续
以人为本,非物质设计,共享共建,ai科技
3.社会发展可持续
关联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结,设计师的责任
在当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人口问题、工业进程、环境污染、粮食安全、资源消耗等问题复杂多样,我们正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而这些问题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和巨大影响,使人类发展不可持续。思考人与自身关联的一切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的相处方式,设计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子孙后代发展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尤为重要。
一、生态环境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中最基础的是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从资源角度看,人类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就是有组织的开采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绿色设计强调,“人—社会—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需要人考察环境的同时由自然反过来考察人,如像“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这样以单一经济目的发展的形式是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30)
建立生态环境可持续,从产品设计角度考虑,以生态设计的方法遵守“3R”原则,在产品的全流程中将真正“绿色”的措施落实在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的完整产品生命周期中,如sonnet155果皮可降解购物袋,从食物废料的原料产出到丢弃降解形成闭环。并利用现在的新科技新技术,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从产品的原料和产出方式中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例如如LIQUID3项目,以微藻发电作为一个城市光生物反应器,利用微藻的力量有效地去除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生物质。
二、人类生活可持续
可持续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秉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类更方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必要的。(15)“以人为本”不等于“以人为中心”,而是从设计目的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的角度分析,关联一切人,非人,行为者和被社会所认知和理解的物质,以整体和系统的视角能动的改造人类生活。把物质的生活与非物质的服务结合,从优质的产品到优质的服务,以设计引导、关注和共享可持续生活方式。
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样的以服务设计带动的共享方式,以护士长时间穿戴医疗设备,造成脸部损伤为例,出现全罩型的口罩(没写完)
三、社会发展可持续
从社会角度出发,在社会发展中会出现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供需关系不平衡,老龄化等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带来是部分资源过剩和部分需求短缺,本质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和不可持续。通过社会创新赋能,把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与整合,找到对应的链接,精准用户需求,把用户作为参与环节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协作设计师,设计师成为促进者,使社会资源重新流通起来,以达到社会发展可持续。
例如同济四平社区改造就是成功的案例。将学院和社区融合,开展面向需求的整合创意、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四平社区从老旧社区成为一个地域持续创新的“发生器”,社区成为大学的延伸的同时大学也为社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生机,形成了可持续的循环(15)
综上所述,可持续设计需要秉承着“去未来化”的思维,探究在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三方面,寻找相互促进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把商业性和公益性结合,。。。
论述题: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城市中的老旧社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适老化”设计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请结合案例,从自身专业出发,谈一下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中适老化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答:
老旧社区的适老化设计,改造中所考虑的不是单一群体或单一人群的改造,而是需要重新搭建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桥梁,以人为本,建立起老年人与当前这个经济文化多元复杂化的新时代的联结。利用当下的新技术、新理念,提供老年群体迫切需要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把旧社区打造为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性社区。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详细如下:
(一)填补适老人群需求差异——--人本观的全设计
社区的改造是规模巨大的,人群复杂多样。所以需要站在不同老年群体的视角,以人本观的视域和全设计的理念解决社区改造,以适应所有助老人群和老年群体的需求,填补差异,方便所有群体,才能使社区的适老化设施更具包容性,社区整体更加和谐。
全世界最开始强调了老年和残疾群体的方便和安全,竟而考虑到人全体的总体安全,以帮助每个人。全设计奠基人哈里森的“全厨房”概念,让不同残疾人群在使用这些空间和设备都达到了“使用者亲和”型。而与之类似,在适老化社区改造中,调节路面坡道、加装电梯、少用推式设计、思考夜间引导、防滑防摔设计、通道扩大尺寸和改装双开门以便轮椅进出等等的适老化改变,在方便老年人群的同时,在社区其他群体有特殊情况时也能得到帮助,助老群体也更方便。使所有人都有所方便的社区环境可以有效引导人们关注到老年群体,理解并更大程度接纳老年人。
(二)给予老年群体社会价值————关联性“老少共融”
在旧社区改造中,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是重要环节。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其与社会重新连接,更能激发社区活力,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两方面使社区“以旧换新”重复生机。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似,从生理到情感、精神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递进式特征。在社会适老化改造方面要以设计引导联系,将环境中的人、非人、行动者、物质集合等视为统一生存实体,使老年群体在社区大环境系统中充分参与而不被边缘化。
在共享经济下,通过设计搭建桥梁,运用新技术、新方式,发现年轻人的社会需求和老年人在生活经验、技能上的优势,可以有老人邻里带看带看护儿童,老年群体中不乏有行业大拿,可传授年轻人知识技能,从而在代际互动和交流中创造社交沟通、互助机会,帮助老年群体体现社会价值,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在物质层面,创建代际活动空间,增加社交机会,通过不同社区连接形式,老人获得自身价值认同,年轻人得到帮助,社区改造实现共享共建的适老化升级。
(三)适老改造兼顾社会、经济、人文———-社会创新设计赋能
旧社区适老改造不能静止的看待,不只是针对单一群体改造。现在的年轻人也将会是未来的老年人,社区的新旧是不断交替的。使改造成为:新鲜血液不断输入,社会、经济、人文系统性一体化的社区,才能真正适老。
老年社区虽然旧,但其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底蕴,是“城市里的乡愁”。将其推翻重修,是资源的浪费和文化的损失。而老一辈多年居住,如果改变会不习惯。通过社会创新设计,进行资源整合再分配,使原有的社会人文资源重新流通起来。设计师通过搭建平台,把老年群体纳入设计主体参与改造,并说出自己的需求,设计师作为促进者,从而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也提升了城市的经济价值。例如同济四平社区改造就是成功的案例。将学院和社区融合,开展面向需求的整合创意、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四平社区从老旧社区成为一个地域持续创新的“发生器”,社区成为大学的延伸的同时大学也为社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生机,形成了可持续的循环。
综上所述,旧社区改造的适老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到“人—-环境—-社会”的互为关系。设计师要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关注所有以人为出发点的一切事物,以人为本,为“创造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适老化改造不断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问 论述题: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益设计体现了什么样的设计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