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 — 34-华东理工大学-叶江楠的回答

未来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总论点: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应该具备以人文格局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手段、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
分论点1:设计和设计教育的第一要义都是以人为本,以为社会大众服务作为设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最基本的理念。
分论点2:工业4.0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涌现的当下,创新越发成为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和设计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分论点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应该有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以面对更多更新的挑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在交叉学科门类(14)下,设计学(1403)成为一级学科,可授予工学或艺术学位,可以看出“设计”正以更加包容的学科姿态融入时代变革的浪潮,教与学也在慢慢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交互式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未来设计教育从业者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形成以人文格局为中心、创新驱动为手段、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
一、 人文格局为中心: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微观上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宏观上是通过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的回应,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在工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体验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甚至是语言方式的变革,然而在这场变革的后面某种意义上的技术单边主义思潮也在扩大,科技的智能化、虚拟化在商业驱动下,忽略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自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和科学进步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舒适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在以空前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因此未来的设计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求新时代的设计师协调理智与情感、艺术与设计、人性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关注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和生存方式的变革,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利益基础上的多元价值取向,去创造人类未来更真实、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虽然在社会理想和社会经济现实之间难以协调,一方面要建造物质和精神充分发展的理想生活,另一方面也要顾及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社会效益的平衡绝非易事,但设计教育还是要帮助设计师认清社会价值明白设计的存在价值,从中帮助设计师明确设立理想,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二、 创新驱动为手段:设计创新与社会实践相连接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人民大众在使用服务产品时要求高质量的体验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期待创新设计驱动社会实践方式的变革,以期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未来设计教育要提倡设计驱动的创新,要求设计师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下,转换自身角色,与社会大众一起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出新的功能和意义,符合现阶段所有人的需求,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满足人民大众对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新型社会关系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早已不是单单一件产品,而是要求设计师们在其中进行积极的创意活动,谋划并实现创意举措以及相对应的设计手法,调节不同利益的人群和推动参加者的创意和举措,进行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未来设计教育要要求设计师不能止步于产品设计的创新,还要以社会创新设计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达到创新设计精神的更高追求。
三、 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建立持续发展的设计教育视角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当下,设计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设计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培养艺术创意人才和设计技能,以往那种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的设计教育学科设置很可能未来要出现大的变革,这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阶段已经肉眼可见,出现了诸如:设计创新与管理、设计战略、新媒体艺术、系统设计和社会设计等专业,以求大力促进设计与社会实践相连接的道路,促进设计教育本身的变革。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出设计学研究的学科价值和未来视觉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育与研究结合视角下的教育变革的重要性,设计教育从业者以研究的视角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设计教育和设计学科常绿常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设计教育必须保持研究视角以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以弥补中国设计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发展任务重的现实缺憾,为中国制造提供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世界正在改变,我们也在改变,设计更要改变。基于新一轮的产业改革和科技革命,中国的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未来设计的蓝天需要更加具有探索性目光和更加开放的设计教育来撑起,未来的设计教育从业者要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相关答案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