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美国的商业设计
框架
总论点:美国主义的特点以商业主义为核心
分论点1: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商业性设计提供了土壤
1.文化背景; 2.政治背景(罗斯福新政)
分论点2:历史设计运动
1.流线型运动; 2.有计划废止制度为商业性设计提供动力
分论点3:美国商业设计的利弊之处
1.与欧洲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对比; 2.与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对比
正文
设计作为一种社会上公认的职业,起源于美国,核心为商业主义。美国把设计完全看作是一种纯商业竞争的武器,故亦称为美国商业设计。它是20世纪20-30年代激烈商品竞争的产物,因而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其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本质上属于形式主义,在设计上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现代主义的信条“形式追随功能”被“设计追随销售”取代。因此,引发美国早期工业设计发展的力量,不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也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十足的商业竞争。市场竞争机制在发展美国设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商业性设计提供了土壤。
(一)美国文化背景
商业性设计得以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长期以来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由于移民文化的种种特征,才使得美国能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契合了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的内在特性“物质至上、效率至上、金钱至上”,这被视为美国经济成功的推动力量。
因为多元化,所以求同存异。因为无可追溯,所以面向现实。随着192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工业博览会的举办,美国设计师们从博览会中得出一个结论:艺术设计可以成为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桥梁。自此崛起相关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与建筑设计,如纽约帝国大厦与曼哈顿克莱斯勒大厦等。
(二)美国政治背景
作为一个分权、民主的国家,美国的设计没有受到权贵和精英的控制,而是充满了活力、民主与多样性。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新政”,顺应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给当时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带来光明的新生。20世纪30-4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生产过剩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汽车和家用电器迅速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巨大的消费市场带来了各厂商的竞争,大到航天器内舱,小到香烟包装,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因此,美国在20世纪开始正式走上“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的艺术化”道路。
二、历史设计运动
(一)流线型运动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明瓷,用于描绘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后作为一个新生名词由美国设计师贝尔盖茨正式提出,流行于美国20世纪20-30年代装饰运动时期。
早期流线型呈现“泪滴形”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给大萧条中的人民带来一种希望和解脱。流线型设计的广泛流传,既发展了一种汽车美学,还渗入到家用产品领域,如波尔舍“甲壳虫小汽车”、梅赛德斯奔驰牌汽车与奥罗海勒Hotchkiss订书机等,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然而,流线型作为设计样式广泛运用,造成存粹的形式主义,导致其形式上趋于失败。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象征,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设计范式相比,以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二)有计划废止制度为商业性设计提供动力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美国商业设计的可信,由通信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在设计新的汽车样式时,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更换部分的设计样式以达到消费者心理老化的目的。这就基本造就一种形成有计划的样式老化过程制度,使企业获得巨大利益,是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其制定者之一的设计师厄尔所倡导“概念车”和运动型赛车的生产计划对美国甚至世界对汽车行业皆造成深远影响,如其1953年设计的弗兰克尔韦特跑车,迄今仍被视为“最佳美国跑车”。毫无疑问,有计划废止制度带来了汽车外形设计的日趋豪华,并且推动了美国现代设计对于世界设计的最大贡献——工业设计,同时将它职业化,完成了美国现代设计的商业化目标。
三、美国商业设计的利弊之处
(一)与欧洲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对比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同时也是思想载体。纵观美国艺术设计史,我们不难看出,美国设计师的思想体系与欧洲设计师的思想体系是泾渭分明的。
从设计目的上看,欧洲设计师趋向于以研究设计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尤其是现代主义运动期间,欧洲设计师们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设计主张回应时代需求,形式上推崇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如法戈斯鞋楦厂内的玻璃幕墙、勒柯布西耶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等。而美国设计趋向于以经济效益为设计追求。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和低价格的商业策略设计并生产出T型车。大众文化的消费热潮促使设计师们遵循着设计服务市场的原则,为了提高商品的利润率而设计,也为了增加商品的附加值而设计。
从设计侧重点上看,欧洲设计师趋向于讲求理论研究与设计哲学,如工艺美术运动时期,面对工业产品审美疲劳的反感,设计师约翰拉斯金发表两本设计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与《威尼斯的石头》,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性。而美国设计师趋向于注重实用、经济、式样。美国第一代设计师雷蒙罗维认为,“最美丽的曲线就是销售上升的曲线”。美国设计师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没有欧洲同行那么多理论著作,在巨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把现代设计推向永远追逐市场的道路,推动了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尽管美国商业设计总是遵循着经济效益与实用主义的市场原则,但“功利”的侧重往往会让人忽视历史文脉、责任感与长期效益。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中“能否销出”,还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如了解消费者的年龄层面、心理需求及消费方式等,使设计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之上。
(二)与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对比
20世纪,以美国商业设计进行的消费主义本身也有其内在的矛盾。在褒扬技术进步、商业发展的研究中,消费市场被视为现代性的推动力量,而在批判现代性对人的束缚和异化的研究中,设计又称为消费文化的始作俑者。因此,在当代设计的消费主义背景下,美国商业设计的弊端已经尤为明显。其一,美国商业设计舍弃文化包袱、追随市场的设计追求所呈现的功利性没有办法彻底打动消费者的内心。如今,人类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人们将很快厌倦变换着不同式样的包装和形象,从而在盲目消费中迷失自我。其二,美国商业设计重视样式更新而忽略使用功能的局限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与当代所倡导的绿色设计完全站在了对立面,从而加重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失衡。正如“有计划废止制度”所导致的极其有害、用弊即弃的消费主义浪潮,偏离了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和绿色主义的轨道。
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到,设计是一个观念性判断,设计师在做设计前,应考虑是否去做,是否值得去做,如何去做的问题。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当代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心遵循着文脉主义原则,尊重历史、文化与传统,使设计成为传承文化的工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设计师自动背负着绿色设计的社会责任,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商业设计完成了现代设计的商业化,但其只讲究设计式样的恶习造成了巨大资源的浪费。在消费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设计师应该恪守己任,贯彻文脉传承与绿色设计的理念,以“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作为设计的终极目的,使得设计真正成为人类所诚心向往的美丽新世界。
结合六朝时代背景简述其时代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特征
框架
1.交代六朝时代大背景,引出六朝工艺美术特征
2.六朝工艺美术特征:
清秀空疏,玄虚超脱(青瓷、花纹、画像砖);
玄学流行,文化交融(夹纻、石窟、染织);
3.总结、意义、影响、思辨
正文
六朝时期,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时,我国工艺美术,已进入了瓷器时代。社会的战乱与分裂对于当时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摧残,因此,六朝的出土文物中大多带着清秀空疏与佛教的宗教意义。
一、清秀空疏,玄虚超脱。(青瓷、花纹、画像砖)
六朝是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战乱和分裂使得各民族人们被迫四处迁徙,受尽了苦难,于是精神的苦闷掀起佛教的传播之兴。人们喜好放任无羁,超然物外,反映在装饰题材上,便显得清淡,使得六朝的艺术作品具有玄虚、恬静、超脱的特色。六朝最早的瓷器为青瓷,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青瓷仰腹莲花尊。莲花在佛教中代表“净土”,象征“自性清净”,承载着使死者亡魂超度、免受轮回之苦的祈愿。在这一背景下,艺术作品的纹饰和造型便更倾向于简洁、含蓄,符合“道法自然”与佛教超脱思想的审美倾向。不仅如此,六朝的工艺美术上已常见植物纹样,打破了过去的神兽云气等动物纹传统内容,呈现于瓷器上与画像砖上的装饰花纹,如莲花纹、忍冬纹以及山石树木。不同于汉代的质朴古拙,六朝的装饰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更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这些植物纹饰的普及,也意味着六朝当时对于自然、净化与内心平和的深层次追求。
二、玄学流行,文化交融。(夹纻、石窟、染织)
六朝动荡的社会对当时人们的影响并不小,民众渴望追求内心的平和,而各朝统治者也催生出向外贸易的萌芽。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国家政治格局的不断调整,佛教的宗教流行文化逐渐扩大,佛教教徒们为了宣传教义,开始利用夹纻工艺塑造佛像,以便装在车上游行,如戴逵所作佛像五躯,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狮子国的玉像,称为“瓦棺寺三绝”。而杜牧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佛教流行的盛况,石窟艺术则是六朝工艺美术的另一辉煌,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与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巨大宝库,其内容之丰富、雕饰之静美,蔚为壮观,是人们在社会动荡之中对精神归属的渴望,也是对当时文化认同的深刻体现。佛教文化影响至深,统治者们通过丝绸之路,成功地将融合南北文化特色的蜀锦远销至中亚、欧洲,积极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后世染织工艺发展奠定基础。其代表作“联珠对兽纹锦”,兼具中国传统纹样的灵动与西域风格的规整,体现了六朝时期中外文化交融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六朝时期工艺美术制作的宗教化和受外来形式风格的影响,正是六朝时期的重要时代特色。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政治与宗教环境的回应,更为后来唐代植物纹样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其出土的文物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其在苦难中孕育的坚韧与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里程碑。
框架
一.交代两场运动的历史背景,提出论述核心:“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虽同为近代重要的艺术设计思潮,但在理念、风格与技术应用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正文分点论述
(1)反对机械化;(2)艺术为人民;(3)推动现代设计观念的建立
(1)思想内核与社会诉求;
(2)审美风格与形式语言
(3)对待技术与材料的态度
(4)影响范围与流行程度
三.总结、强调意义与影响:共同推动现代设计从传统走向革新,表达现代思辨态度。
正文
18世纪末,英国打响了一场工业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然而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带来了设计水平的下降,于是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影响了接下来的设计史发展,新艺术运动更是当时的艺术家们打破传统艺术之间局限的一个期望,共同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融合的自然主义风格。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两场运动虽都旨在回应工业化对艺术与设计的冲击,但在思想内核、形式语言与对待新材料的态度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差异,本文拟从二者的异同入手,比较分析其在设计史中的文化意涵与历史地位。
一、二者在本质诉求上有诸多共通之处。
其一,两者都对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复制和审美贫乏持批判态度,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其二,两者均提倡“艺术为人民”,设计师们主张设计应该为现代生活服务,而不仅限于为精英设计的象牙塔之中;其三,两者都推崇东方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明清家具特色;其四,两者都对20世纪现代设计的萌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以功能为导向的概念逐步成为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二者在思想内核、形式语言与对待新材料的态度上反映出不同认知。
首先,从思想内核上看,工艺美术运动更强调社会理想与道德价值。以拉斯金为代表的设计师强调设计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寄望于恢复传统来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变革恐慌。而新艺术运动更注重艺术形式的革新,正如亨利凡德威尔德不赞成设计标准化,表现出更强烈的装饰追求。
其次,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体现出风格上的根本差异。工艺美术运动崇尚诚实朴素的设计,提倡哥特式和中世纪装饰语言,强调人文情感,主张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以全新的自然风格为基础,追求流动曲线与植物纹样,流行“整体艺术”,意在脱去守旧、折衷的外衣,打造一种贯穿建筑、家具、玻璃工艺等多领域的统一视觉体系。
其三,在对待新技术与新材料的态度上,两者呈现出保守与开放的鲜明对比。工艺美术运动持保守立场,反对工业化介入,强调忠于传统材料本质;而新艺术运动对待工业化的态度稍显暧昧之感,一方面批判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却热衷于以新材料新技术带来全新的艺术表现性,其采用金属、混凝土与大面积玻璃窗的使用,开创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先河。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虽同为近代设计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在设计理念、形式语言与材料应用层面展现出差异化发展,前者偏重思想启蒙与工艺复兴,后者则着力于视觉语言的革新与艺术风格的再造,二者共同推动了设计从传统装饰走向现代体系建设,为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奠定了多元且坚实的基础。
“文质彬彬”出自孔子的《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主要指的是表面的花纹、纹饰。“质”则指的是器物的材质功能等内在的因素。孔子所要主张的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设计思想,强调一个物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等和谐统一的思想和观念。“文质彬彬”的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诸多设计思想之中,可举其四。
一、材美工巧,天人共制之道。
“材美工巧”一词,中国现存最早的工艺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所谓“材”,关乎材料的本性与质地;“工”,指人工之技艺与匠心。中国古代造物在器械造物方面讲究“材美”和“工巧”,即一件优秀的工艺品,必须考虑对材料的选择和人的做工技巧,相得益彰,方能生产出合乎要求的、精良的器物。这是立足于阴阳五行观的文化背景下所提出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古代人系统的设计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宇宙观。以此观照中国古代器物,可见多以自然为尚、以人为本、以及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顺自然,合乎无道的思想观念。
二、师法自然,虚实相生之境。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醉心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传统造园艺术中,极尽“师法自然”的意趣,力图摆脱人工雕琢的精心痕迹,使之恍若天成,营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其首篇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便为此句。中国园林讲求“因借”之法而无固定程式。借山水之形,寓人文之意,山石草木皆可为诗。西方的园林设计为何崇拜中国古代,便是因为这一命题对中国园林的创作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审美再造。其间虚实相生,就园中与自然真实关系最大的山水景点塑造而言,它包含了艺术家某种精神意义的熔铸。
三、制度有范,立尺度之规。
早在北宋时期由官方颁布的集设计与施工经验为一体的一部建筑设计学专著《营造法式》中,便有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进行系统地论述,该著作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模数制、构建比例、用材、用料、功限、材料、图样、看样做了标准化规定,确定了材份制的各种标准规范,把“材”作为造物的标准。这种“制器有法”的思想,使设计由感性转向理性,呈现出一种有度有法、秩序井然的理性之美,亦为后世标准化设计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素中见雅,得东方之韵。
简洁素雅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内核。这一思想早已在新旧石器时代的设计中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形态简洁、功能明确,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兼具有明显的形式美意义,是早期人类对形式与功能和谐统一的朴素理解。而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与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陶器造型圆润、线条流畅,尤其是在黑陶工艺中外轮廓线转折棱角分明,给人以单纯、挺秀、爽利、规整的艺术感受。此一思想延续至青铜时代和瓷器发展时期,在宋瓷时期达到高峰——宋瓷釉色温润如玉,外形洁净端庄,去繁就简,不饰而华,正是“素中见雅”的意境表达,亦是“文质彬彬”在器物设计中的表现典范。
综上所述,纵观中国设计美学思想发展的浪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未来的设计趋势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越来越不可忽视。现代设计在继承传统美学核心思想的同时,需要避免现代社会中工业发展的急功近利与追求利益最大化,也要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与人文情怀的失落。至此,探索设计中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和谐统一已然成为核心命题,“文质彬彬”则是儒家思想留给我们的真正蕴含中国传统精神的寻找设计物的功能价值和人文价值之间的平衡点的评价标准和设计准则。
简述商代工艺美术特点结合所学案例结合商代时代背景的梳理,以总分总形式呈现。
提纲:
开头写商代时代背景(酒器颇多、厚重深沉、神兽符号)
结尾总结
正文:
商代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以神权政治为核心,宗教祭祀频繁,礼制制度森严,工艺技术空前繁荣。出土文物中以青铜酒器尤为丰富,器型多样,如觚(gū)、觯(zhì)、卣(yǒu)、尊等,体现“以酒为礼,酒池肉林”的文化特征。整体风格厚重深沉,器物纹饰多采用饕餮、夔龙等神兽图腾。关于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其一,商代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根据不同的用途,创造出不同的品种,如奴隶主享用的青铜酒器(如爵、尊、彝)、民众使用的烹饪器(如鼎、甗等)、食器(如簋等)、还有广大奴隶使用的陶器和瓷器(如灰陶、白陶与原始瓷器等)。这些不同造型的用器承担了社会等级与礼制展示的功能,属于王礼乐制度制度的重要载体。
其二,商代工艺美术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乃阶级统治社会力量剥削人民的见证。商代常以通天祭祀主导国家大事,青铜器成为沟通天地神灵的神圣媒介,纹饰中的饕餮、夔纹、龙凤等神秘符号,体现其图腾信仰与鬼神敬畏。
其三,商代工艺美术的宗教意义远大于审美愉悦。商代的工艺水平极高,常常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众多复杂精致的图案与器型,并且使用铜、玉、骨、牙等材料进行组合,但这些工艺多服务于宗教功能与权力象征,体现的是礼制的威严庄重,而非纯粹的美感追求。
其四,商代工艺美术蕴含一种威严神秘、慑服人心的精神力量。商代的大型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妇好三连甗等,体量巨大,制作精湛,通过对称布局与神秘纹饰强化宗教威权,如兽面纹与夔纹龙身,形成视觉与心理上的震慑力。这是服务于祭祀的要求,也是适应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需要。
综上所述,商代工艺美术在实用、宗教、精神层面高度统一,融合精湛工艺、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神权象征,是早期中华礼仪文明和青铜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可以说,商代工艺美术奠定了中国古代礼器制度与宗教艺术的基础,推动了青铜工艺的发展与规范化。其厚重庄严的风格和神秘象征体系,也为周代乃至整个中华古代艺术传统提供了重要范式。
提纲:
放“材美工巧”四者解释
“工巧”有哪几巧——意匠之巧、手工之巧
提出阴阳五行观的文化背景,反映中国古人的系统设计观念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宇宙观
从而在设计上反映出“以自然为尚”“以人为本”“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顺自然,合乎无道的思想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便崇尚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在园林制造当中,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这句话出自《园冶》首篇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
其基本含义是。。。
西方的园林设计为何崇拜中国,便是因为这一命题对中国园林的创作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营造法式》建筑领域方面模数制
问 简答题: 结合代表工艺品试着简述唐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