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北师 周依秋
9 北师 周依秋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注册于 3月前

回答
24
文章
0
关注者
0

框架

一.交代两场运动的历史背景,提出论述核心:“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虽同为近代重要的艺术设计思潮,但在理念、风格与技术应用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正文分点论述

  1. 共同点

(1)反对机械化;(2)艺术为人民;(3)推动现代设计观念的建立

  1. 差异性

(1)思想内核与社会诉求;

(2)审美风格与形式语言

(3)对待技术与材料的态度

(4)影响范围与流行程度

三.总结、强调意义与影响:共同推动现代设计从传统走向革新,表达现代思辨态度。

正文

18世纪末,英国打响了一场工业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然而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带来了设计水平的下降,于是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影响了接下来的设计史发展,新艺术运动更是当时的艺术家们打破传统艺术之间局限的一个期望,共同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融合的自然主义风格。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两场运动都旨在回应工业化对艺术与设计的冲击,在思想内核、形式语言与对待新材料的态度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差异,本文拟从二者的异同入手,比较分析其在设计史中的文化意涵与历史地位。

一、二者在本质诉求上有诸多共通之处。

其一,两者都对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复制和审美贫乏持批判态度,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其二,两者均提倡“艺术为人民”,设计师们主张设计应该为现代生活服务,而不仅限于为精英设计的象牙塔之中;其三,两者都推崇东方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尤其是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明清家具特色;其四,两者都对20世纪现代设计的萌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以功能为导向的概念逐步成为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二者在思想内核、形式语言与对待新材料的态度上反映出不同认知。

首先,从思想内核上看,工艺美术运动更强调社会理想与道德价值。以拉斯金为代表的设计师强调设计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寄望于恢复传统来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变革恐慌。而新艺术运动更注重艺术形式的革新,正如亨利凡德威尔德不赞成设计标准化,表现出更强烈的装饰追求。

其次,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体现出风格上的根本差异。工艺美术运动崇尚诚实朴素的设计,提倡哥特式和中世纪装饰语言,强调人文情感,主张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以全新的自然风格为基础,追求流动曲线与植物纹样,流行“整体艺术”,意在脱去守旧、折衷的外衣,打造一种贯穿建筑、家具、玻璃工艺等多领域的统一视觉体系。

其三,在对待新技术与新材料的态度上,两者呈现出保守与开放的鲜明对比。工艺美术运动持保守立场,反对工业化介入,强调忠于传统材料本质;而新艺术运动对待工业化的态度稍显暧昧之感,一方面批判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却热衷于以新材料新技术带来全新的艺术表现性,其采用金属、混凝土与大面积玻璃窗的使用,开创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先河。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虽同为近代设计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在设计理念、形式语言与材料应用层面展现出差异化发展,前者偏重思想启蒙与工艺复兴,后者则着力于视觉语言的革新与艺术风格的再造,二者共同推动了设计从传统装饰走向现代体系建设,为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奠定了多元且坚实的基础。

“文质彬彬”出自孔子的《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主要指的是表面的花纹、纹饰。“质”则指的是器物的材质功能等内在的因素。孔子所要主张的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设计思想,强调一个物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功能与形式、实用与审美等和谐统一的思想和观念。“文质彬彬”的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诸多设计思想之中,可举其四。

一、材美工巧,天人共制之道。

“材美工巧”一词,中国现存最早的工艺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所谓“材”,关乎材料的本性与质地;“工”,指人工之技艺与匠心。中国古代造物在器械造物方面讲究“材美”和“工巧”,即一件优秀的工艺品,必须考虑对材料的选择和人的做工技巧,相得益彰,方能生产出合乎要求的、精良的器物。这是立足于阴阳五行观的文化背景下所提出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古代人系统的设计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宇宙观。以此观照中国古代器物,可见多以自然为尚、以人为本、以及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顺自然,合乎无道的思想观念。

二、师法自然,虚实相生之境。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醉心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传统造园艺术中,极尽“师法自然”的意趣,力图摆脱人工雕琢的精心痕迹,使之恍若天成,营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其首篇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便为此句。中国园林讲求“因借”之法而无固定程式。借山水之形,寓人文之意,山石草木皆可为诗。西方的园林设计为何崇拜中国古代,便是因为这一命题对中国园林的创作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审美再造。其间虚实相生,就园中与自然真实关系最大的山水景点塑造而言,它包含了艺术家某种精神意义的熔铸。

三、制度有范,立尺度之规。

早在北宋时期由官方颁布的集设计与施工经验为一体的一部建筑设计学专著《营造法式》中,便有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进行系统地论述,该著作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模数制、构建比例、用材、用料、功限、材料、图样、看样做了标准化规定,确定了材份制的各种标准规范,把“材”作为造物的标准。这种“制器有法”的思想,使设计由感性转向理性,呈现出一种有度有法、秩序井然的理性之美,亦为后世标准化设计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素中见雅,得东方之韵。

简洁素雅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内核。这一思想早已在新旧石器时代的设计中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形态简洁、功能明确,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兼具有明显的形式美意义,是早期人类对形式与功能和谐统一的朴素理解。而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与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陶器造型圆润、线条流畅,尤其是在黑陶工艺中外轮廓线转折棱角分明,给人以单纯、挺秀、爽利、规整的艺术感受。此一思想延续至青铜时代和瓷器发展时期,在宋瓷时期达到高峰——宋瓷釉色温润如玉,外形洁净端庄,去繁就简,不饰而华,正是“素中见雅”的意境表达,亦是“文质彬彬”在器物设计中的表现典范。

综上所述,纵观中国设计美学思想发展的浪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未来的设计趋势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越来越不可忽视。现代设计在继承传统美学核心思想的同时,需要避免现代社会中工业发展的急功近利与追求利益最大化,也要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与人文情怀的失落。至此,探索设计中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和谐统一已然成为核心命题,“文质彬彬”则是儒家思想留给我们的真正蕴含中国传统精神的寻找设计物的功能价值和人文价值之间的平衡点的评价标准和设计准则。

简述商代工艺美术特点结合所学案例结合商代时代背景的梳理,以总分总形式呈现。

提纲:

开头写商代时代背景(酒器颇多、厚重深沉、神兽符号)

  1. 商代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2. 商代工艺美术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特点
  3. 商代工艺美术具有宗教意义远大于审美意义的特点
  4. 商代工艺美术具有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的特点

结尾总结

正文:

商代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以神权政治为核心,宗教祭祀频繁,礼制制度森严,工艺技术空前繁荣。出土文物中以青铜酒器尤为丰富,器型多样,如觚(gū)、觯(zhì)、卣(yǒu)、尊等,体现“以酒为礼,酒池肉林”的文化特征。整体风格厚重深沉,器物纹饰多采用饕餮、夔龙等神兽图腾。关于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其一,商代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根据不同的用途,创造出不同的品种,如奴隶主享用的青铜酒器(如爵、尊、彝)、民众使用的烹饪器(如鼎、甗等)、食器(如簋等)、还有广大奴隶使用的陶器和瓷器(如灰陶、白陶与原始瓷器等)。这些不同造型的用器承担了社会等级与礼制展示的功能,属于王礼乐制度制度的重要载体。

其二,商代工艺美术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乃阶级统治社会力量剥削人民的见证。商代常以通天祭祀主导国家大事,青铜器成为沟通天地神灵的神圣媒介,纹饰中的饕餮、夔纹、龙凤等神秘符号,体现其图腾信仰与鬼神敬畏。

其三,商代工艺美术的宗教意义远大于审美愉悦。商代的工艺水平极高,常常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众多复杂精致的图案与器型,并且使用铜、玉、骨、牙等材料进行组合,但这些工艺多服务于宗教功能与权力象征,体现的是礼制的威严庄重,而非纯粹的美感追求。

其四,商代工艺美术蕴含一种威严神秘、慑服人心的精神力量。商代的大型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妇好三连甗等,体量巨大,制作精湛,通过对称布局与神秘纹饰强化宗教威权,如兽面纹与夔纹龙身,形成视觉与心理上的震慑力。这是服务于祭祀的要求,也是适应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需要。

综上所述,商代工艺美术在实用、宗教、精神层面高度统一,融合精湛工艺、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神权象征,是早期中华礼仪文明和青铜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可以说,商代工艺美术奠定了中国古代礼器制度与宗教艺术的基础,推动了青铜工艺的发展与规范化。其厚重庄严的风格和神秘象征体系,也为周代乃至整个中华古代艺术传统提供了重要范式。

提纲:

  1. 中国设计具有“材美工巧”的美学思想

放“材美工巧”四者解释

“工巧”有哪几巧——意匠之巧、手工之巧

提出阴阳五行观的文化背景,反映中国古人的系统设计观念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宇宙观

从而在设计上反映出“以自然为尚”“以人为本”“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顺自然,合乎无道的思想观念。

  1. 中国设计具有“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便崇尚这样的思想,尤其是在园林制造当中,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境界,这句话出自《园冶》首篇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宗旨。

其基本含义是。。。

西方的园林设计为何崇拜中国,便是因为这一命题对中国园林的创作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中国设计具有“标准化”的美学思想

《营造法式》建筑领域方面模数制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