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
总:
设计本土化和全球化分别强调设计个性和共性与设计普遍与特殊,他们俩者关系是相互依存。
分
1.全球化是本土化基础
案例:从设计史角度看,设计因技术,经济发展,逐渐推广开来,满足大众在量上需要,做到全球化,然后各国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国特点发展更适合自己国家设计,以意大利设计为例
2.本土化是全球化多元发展
案例以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和中国特克斯八卦城为例
3.本土化和全球化是互相统一
案例日本双轨制
总
本土与全球互相依存
以及对于未来设计师启示和要求,
首先,设计注重娱乐性,象征性,历史性。
其次,设计注重系统思维
此外,设计更重要是让传统精神活化,
最后,设计走向世界
正文:
设计的本土化强调设计应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征即设计民族性,并肩负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责任,避免被全球
化经济裹挟到同质化中去,保持本民族或国家的设计天真和本土特征,因此设计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更注重形式的象征性、娱乐性和历史性,追求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而设计的全球化更重视设计普遍性,认为设计首要目的是先满足大众需求,通过机械化标准化批量化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设计形式以简洁、理性为主,以便大批量化生产,满足市场需要。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是相互联系,即在全球化中发展本土化,又能在本土化中体现全球化,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一、设计全球化是本土化前提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设计全球化萌芽便悄然出现,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召开,促进设计理论发展,推动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以约翰拉斯金为首的设计理论家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其设计目的旨在为大众服务,满足大众需求,但当时采取手段是通过手工艺方式进行,装饰又来源于历史的风格尤其是中世纪哥特式风格以及自然风格,再采用昂贵的材料,结果是差强人意的,并未满足大众需求。20世纪上半叶,在德国由彼得贝伦斯、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大师领导的现代主义运动产生,这场运动宗旨继承工艺美术运动设计为大众服务,并赞成机械化和批量化,利用机械化批量化方式生产大众需要产品,满足大众需求。与此同时,设计也成为德国在世界市场竞争的手段,通过设计与生产厂家互相合作,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20世界60年代,现代主义在经过美国的发展在战后成为国际主义风格,更加强调功能和理性,影响各国设计。至此,设计实现全球化,首先,体现在建筑上,形式简洁且无装饰,经常采用钢筋混凝土与玻璃等工业材料,材料和建筑成本低廉,能被大众享受,其次,各种材料幕墙结构广泛应用特别是玻璃幕墙,比如密斯凡德罗的西格莱姆大厦,简单的几何造型,运用玻璃幕墙结构,他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自己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而人们认为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但是在当时战后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千片一律的风格使社会充满长期压抑的情感,并且世界建筑日趋同质化,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往日那种具有人情味建筑形式逐步被缺乏人情味的、非个性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取代,对于这种趋势出现了反对呼声,急需需找一条新的装饰性的新路。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运动应运而生,它是对现代主义中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继承,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发展,其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意大利的设计,意大利设计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这与其国家社会、文化与政治有关,意大利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传统,同时又是文艺复兴发源地,艺术对于设计影响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深刻和直接。因此在西方国家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意大利设计依然在艺术与工业之间探索,走着朴实无华的设计道路。纵观整个设计史,从工艺美术到现代主义再到现代设计,由于技术发展创新、市场需求迅速迭代,每个国家设计不在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最基本物质需要,开始考虑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保护、为所有人包括残疾人与第三国家人在内和人类共同命运等多个方面,坚持以人为中心而不仅是为用户服务的设计伦理,设计变得多元和系统。因此设计必须在量上满足大众需求,做到全球化,然后才能在质上根据具体社会情景,实现本土化设计,毕竟,量变是质变必然前提。
二、设计本土化是全球化的多元发展
设计只有在做到全球化,才能进一步发展本土化,设计本土化其本质强调本土的文化特色即设计文化,包括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首先,设计文化是一种造物文化,是一种用艺术方式造物的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艺术形态和人类活动形式所达不到的高度和质量准确反映文化整体性。其次,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艺术之源,从设计形式到设计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我们无穷启示和帮助。最后,从生活方式来看,艺术设计是物的设计,是一种物的使用方式的设计,一定生活方式产生一定设计,设计就是适应生活方式。因此,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同,设计的本土化也就不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就是典型案例,因为北欧五国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常年冰雪覆盖,白茫茫一片,地处偏僻,资源相对较少,而他们设计在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主义基础上,运用鲜艳且饱和度很高的色彩,给大众带来心里和精神的温暖和希望,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并综合各种条件,降低成本,同时格调高雅,风格简朴,追求一种有机的设计思想和产品的人格化和感情化,这已经成为他们本土特色,更重要的是,他们追求本土化同时,追求产品经济法则,材料成本低,造型流畅,抑郁批量生产,致力于发展大众化制品,具有民主传统,是对现代主义批判继承,也是设计全球化的表现。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是汉森瓦格纳,被称为椅匠中的椅匠,他设计的维什邦椅,又称Y型椅,源于中国明代家具——圈椅,造型简洁,比例适中,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设计师影响,也说明设计是民族也是全球的。与之相同,还有中国的特克斯八卦城,在现代城市基础上,即融合《周易》中的八卦元素,在街道布局中参考八卦放射状形式,做到环环相扣,避免交通拥挤,每一条街都能贯穿到郊外,没有死胡同。又结合当地自然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规划城市排水系统,不仅向全世界呈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也向全世界提供一个非学院派的东方哲学典范,也是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又一体现。
三、设计本土化与全球化是互相统一
虽然设计全球化是本土化基础,本土化是全球化的多元发展,并为全球化提供新的参考,但更重要的是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互相统一,就像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那样,在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基础上,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去多元考虑设计本土化特征,正如日本设计采用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饰、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关系,但设计基本思维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影响,比如便携、多功能、极其简练、微型化、紧凑性、导识系统图画化、通俗文化以及对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高度敏感性等等。这种设计方式为世界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为后代设计师提供一种新的、非单一的参考选择,因此,日本设计在世界具有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设计本土化和设计全球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在全球化基础上,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去批判继承和发展本土化设计,而不能单一看待。因此对于未来设计师培养很重要。首先,设计师不能只懂造型软件,更要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因为设计对象已从物转向系统与社会,这要求设计教育突破传统边界,培养跨界型人才。其次,未来设计师必须具备系统思考能力,能够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识别痛点,链接资源,并提出整体系统的策略性的设计解决方案。此外,传统艺术设计是对旧有形态的艺术设计,具体指设计品类和传统设计形态;而艺术设计传统,指旧有形态的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精神。对于未来设计师而言,设计形式不应只是对于旧有形态的传统艺术设计简单的符号套用,更重要的是旧有形式的传统艺术设计中 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把握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内核,融入设计之中,使传统历史建筑精神活化,而不是形式简单套用,创造出深具民族精神和美感的优秀设计,应是每位设计师所追求的。最后,设计应是走向全球的,设计师舞台不是只局限于本国市场,更是世界的,未来设计师既要懂产品创新,也要为全世界人民命运面临的问题提供决策和帮助。设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的。
问 论述题:设计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启示